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应对策略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外界环境因素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1、社会舆论及期望值过高社会一面赞誉教师的“红烛精神”、“春蚕精神”,一面又要求教师“恪守师道”,若有半点闪失,便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教师的职业确实是神圣和伟大的,然而在当今社会里,价值取向多元化,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教师的期望也日渐分歧,因而无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教师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嗤之以鼻的嘲讽对象,成了任人宰割的代名词。在这种情形下,教师被放逐于尴尬的境地,忍受着多方面的烦扰。2、经济收入偏低近年来,国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使得教师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收入仍然是偏低的,尤其是小学教师。持续的物价上涨,使生活在城镇的小学教师入不敷出。低微的经济收入使一些教师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心理失衡,有的感到心力交瘁,有的则心绪不宁。3、工作强度过大城镇学校大多是高班额(我们学校最高峰时班额高达62人),高班额带来上课管理的高强度,刚开学老师们就哑了嗓子,特别是任教低年级的教师终年声音嘶哑。高班额随之带来每天批改作业量大,辅导学生作业时间多。由于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扮演多重角色:为了学生安全,教师要带班值班,扮演多重角色;应付各级领导的检查、评比等等,都让教师心理不堪重负。二、矫正策略1、轻负减压。学校辩证地看待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反思办学行为,立足生本理念下开班设课制度为教师减负。学校每个班坚决不允许超过45人,班额的缩减为教师减轻了负担和压力。立足人本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尽量避免做应景的事,做劳民伤财的事。2、激励成功。为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书育人事业的积极性,帮助教师从思想上克服职业倦怠,我们充分发挥了两种激励机制的作用。一是精神激励。精神需要是教师的主导需要,他们更多的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我们应当把精神激励放在首位,使教师获得成功感、幸福感。首先是对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年度评先评优方面优先。再是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优秀德育工作者”、“教研希望之星”、“学科教学能手”三个系列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在教师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其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在他们的带动下,学校各项工作积极进取,教学认真探究的风气蔚然形成。二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能使精神激励的效果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