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与角》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教材解读本单元是在三年级学习万以内的数进行迁移过来,首先学生在万以内数的学习过程中,己经积累了丰富的认数经验,为学习万以上的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单元中,只是将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大小比较方法以及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推广到万以上的数。教材为了解决大数的读写以及生活中运用的需要,引进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从多角度来认识大数。另外,教材还结合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教学目标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发展数感。2、结合具体情境,借助计数器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会正确数、读、写大数以及比较大数的大小。3、感受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重点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计数器认识万以上的数,认识计数单位,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会正确数、读、写大数以及比较大数的大小。2、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难点1、会正确数、读、写大数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在三年级己经有万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会读、写出万以内数,能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数位顺序等。[要领指导]利用学生积累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进一步认识万以上数,以至亿的数,同时强化学生对大数的读写指导,解决求近似数的难点,感受近似数的意义。对后继学习的作用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整数乘法的基础。课时设计1.数一数(认识计数单位“十万”)…………………………1课时2.认识更大的数(认识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1课时3.人口普查(大数的读写)……………1课时4.国土面积(大数的比较)………………1课时5.近似数(认识近似数)……………………1课时6.从结绳计数说起(了解计数方法的发展过程)………………1课时7.练习一………………………1课时教学内容线的认识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2教学重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教学难点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学情分析教学准备计数器、课件教学程序个性修改教学过程: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出示第15页的图,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2.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1.画一画: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2.练一练: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直线、线段与射线直线:射线:线段: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无端点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教学反思教学内容认识更大的数(认识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比十万更大的数,进一步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大数与生活的联系;2、结合计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