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梳理思路简议李艺,朱彩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本文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的本质与价值、结构与形态、功用与效果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信息技术课程思想应该是一类特定的知识树、是“思想-方法-技巧”多要素综合体、能揭示课程本质彰显课程价值、与学习者认知规律相协调利于引导学习。[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课程思想;文件管理;程序设计课程思想是课程的灵魂,是课程价值得以确认的根本。建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上,经全体信息技术教育关注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初成气候。在其发展的历史上,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是什么,不断有人给出相关的描述:有人认为logo思想或logo方法论可以达及课程内涵的深层;[1]亦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在于批判性思维、算法思维。[2]毫无疑问,这些回答在特定的时刻坚定着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者的信心,然而也有严重不足:所有这些回答都没有体现课程思想这一特定概念中的完整内涵;有些回答看似有道理,但道理何在却无从得知。本文对信息技术课程思想进行系统的思考,从关于其价值的分析出发,尝试梳理其形态,讨论其功用及在引导学习方面的可能效果。一、课程思想的价值:蒙起原初意义,昭示课程本质(一)本质与原初其他学科课程思想的认识经验,可以用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的梳理工作。譬如,数学课程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的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3]又如,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认识化学活动中运用科学方法的思想意识,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价值的基本认识。[4]具体来说,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化归思想等都彰显着数学思想的内在属性,而物质运动思想、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思想、守恒思想、动态平衡思想则都昭示着化学课程的本质。我们所讨论的是“基础教育课程”,基本语境是“基础教育”,因此关于课程本质的描述语汇,应该具有基础教育的特征。就是说,数学课程思想和化学课程思想既分别来源于数学思想和化学思想,又应该在基础教育的特定语汇中描述,这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个所谓的特定语汇,即概念界定要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相适应,叙述方法既应是科学的,又应该是贴合学生经验,符合支持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的,此即我们所说的“原初”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已有研究成果中得到佐证,譬如,化学学科思想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和目标,使学生把握住化学学习的关键,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本质提供了优化的途径。[5]数学思想则被看作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6]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从思维品质到课程思想: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重新架构”(课题批号:DCA130227)(二)拓展既有说法看本质与原初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有课程思想体系帮助其确认课程价值。数学、化学等课程思想无不来自其上游的学科思想,由此可以推理,信息技术课程思想也是植根于其上游学科思想,是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对学科内容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学科观点,是对学科的本质、特征及价值的认识。但是从已有经验看,除程序设计部分的特定的思想体系有较多的思考外,其余部分则比较无序,如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和WWW应用等部分。关于这些部分的观察及思考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一方面,我们经常看到如“菜单”思想及方法,“工具箱”思想及方法,“图层”思想及方法等作为课程思想已初露端倪;另一方面应该坚信,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背后,必定有灿烂思想的支持,这是课程思想攫取的信心的来源。以操作系统为例,我们要问:操作系统的本质是什么?操作系统中或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文件管理和一般工具软件应用有何共通之处?使用何种方法将一些内容纳入同一个思想体系之中?这个体系的起点和描述语汇是否符合“原初”的要求?对问题的既定认识和理解或许会对思考有所帮助,但也许是需要突破的障碍。以“文件管理”概念为例,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的教科书,都简单地将其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