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资源,创农村小学美术教学特色我读小学时,美术课对老师来说意味着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对我们学生来说,也仅仅是铅笔加橡皮和图画本了,那时连水彩笔都从来没有见过,极个别的同学拥有几支蜡笔,那已是人人都羡慕的事了。如今,我成了一位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几年时间的教学让我认识到现在农村的学习、教学条件和城镇相差不了多少。但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始终认为,农村自有农村的优势,只要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农村小学美术教学将会魅力无限。一、就地取材,“材”源滚滚我个人认为,“美术”其实就是生活缩影,应该是“我手画(制、贴、作……)我心”。美术课不仅仅只与画笔和画纸打交道,而应该有更多的表现手法。孩子们不小心在白纸上留下的一个指印,折好的一架纸飞机,采集来的几片姿态各异的树叶,都能成为一件精致的美术作品。所以,在农村,是不需要担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在其广阔的天地里,有着极其丰富的美术教学资源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去利用。如漫山遍野、形形色色的泥土,可以代替城里孩子的彩泥、橡皮泥,用来堆泥塑、做泥版画、浮雕等,不用担心数量、价格,孩子们“玩”泥的过程是快乐的、自由的,无疑,这样的学习结果也是高效的。再如树叶,对城镇孩子来说,树叶是比较“金贵”的。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里,虽然有绿化带、有公园,但那是有限制的,你不可以随意采摘,否则就有破坏环境的顾忌。在农村则不然,山林之中,田地之间,尽是大小不一,姿态各异,颜色缤纷的树叶、草叶。我们在带领孩子们采集时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观察、判断、审美能力。在指导孩子利用树叶进行拼贴、拓印……时,又进一步提高了绘画、创作、动手能力。当孩子们用树叶创作出一幅幅充满童趣的“金鱼戏水”、“森林运动会”、“小蝌蚪找妈妈”时,师生心里的激动与自豪不言而喻。除此之外,随处可见的树根、麦杆、卵石、花瓣、豆子……都是我们的素材:让孩子们采集树根做根雕;教孩子们把麦杆染色扎成大公鸡;捡来卵石、苔藓制作成《家园》;去田里摘来黄瓜雕刻成龙舟等等。越贴近生活,孩子们越喜爱。作为一名农村美术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利用身边的素材,从而引导学生去制作、去感受、去体验生活的美。二、贴近生活,活灵活现绘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它不像写作文那样抽象。大多数情况下,它是真实生活场景的一次再现。在孩子们的眼睛里,绿油油的麦田,清澈见底的小溪,茂密的树林,连绵不断的群山都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这些对城里孩子来说是奢望的画面,对农村孩子来说却是信手拈来。在教学《美丽的乡村》时,我让孩子们先用自己的话来夸一夸家乡,孩子们竭尽所能,几乎引用了他们所知道的所有赞誉之词,最后,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这样是比不出来的,我画给你看,你就知道我的家乡到底有多美了。”于是,一个个孩子埋首认真画起来。下课铃声响起时,一幅幅色彩明丽、充满童真童趣的绘画作品交上来,让同公室的老师们赞不绝口。在教学《劳动中的人们》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参加劳动时的情景画面。有的孩子说他曾经跟妈妈一起拔过萝卜,拔的时候要双脚蹬地,双手握住萝卜露出地面的部分,向上向后用力,才能很快的拔出来;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插秧的时候,太阳火辣辣的,他们的脸上流下黄豆一样大的汗珠,滴到田里还能溅起一朵朵小“浪花”……其他诸如耕种、挑担、打柴、择菜之类的劳动场面对农村孩子来说,是真切具体的,它们都曾深深地烙进孩子的记忆里。要以此为内容进行创作,孩子只需要从大脑这个记忆库里提取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润色和丰富,就能得到一件优秀的作品。三、开辟阵地,延伸课堂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儿童绘画的素材源泉,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想收集丰富的教学素材,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光靠“纸上谈兵”不够,光靠“四十分钟”也不够,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情境,营造积极、健康的创作氛围,开辟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农村相对城市来说,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它有着极其广阔的天地,可以少去像安全、经费之类的因素制约,让孩子们尽情地接触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