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学生趴着打瞌睡》的新闻引发了网友热议。92岁高龄的院士,颤颤巍巍站着做了35分钟的励志演讲,与台下部分学生睡梦正酣形成了强烈对比。“信朋友圈里有人评价,正确的人在错误的时间和地点相遇了。也有人调侃,要唤醒沉睡的学生,恐怕只能讲“我眼中的梁林恋”了。其实事情并不复杂,尴尬的既不是高龄院士,也不是沉睡的学生,而是我们的主办方,以及诸多形式大于内容的各种会议....当时在主席台上作报告的是吴良镛院士,作为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老先后获得过多个国际荣誉称号。”有个时评曾经这样说,我有自己不同的观点,虽然这样的因素是有的,但是大学中的很多的......,是不是也是问题,比如大学里学生学得如何,专业水平怎样,99%以上的学生拿到的毕业证是一样的,可是他们学到的专业知识一样吗?。很多人慨叹:大学毕业了却找不到工作,这里面有就业岗位的限制,那么,有没有想过于自己的学习状况的关系,记得前几年一位学电脑专业的毕业生在某一单位上班他的一些常用的办公用的word、电子表格的使用,还不如一些年龄大一些的工作人员,是否让人有些尴尬。大学里很多的东西可能很难改变,是我们这些外行人所不知的,但是大学中的学习氛围如何,男生在喝酒、抽烟,女生在美容、逛街,什么时间学习,把大好的时光虚度了,把父母辛苦的血汗钱给浪费了,把国家给高校配置的资源给浪费了.......,看了这些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很是心痛。一样的毕业证,不一样的学识,怎么会有一样的工作呢?这些是否该引起思考呢?外国的一些高校的办学经验和一些制度等是否可以借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