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抛秧式”教学法中的如何“抛”邦耀学校梁旭燕传统教学的“教师苦教”好比插秧,多少年来,农民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付出的劳动越多,就会收获得越多。可是,这样做既折磨着秧苗的根系,又没有给它们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后来,人们发现了“抛秧”的方法,减少了劳动量,却保护了秧苗,产量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根据这一现象,教学也做了很多大胆尝试。抛秧看似很随意,实则也有很多讲究,例如,抛秧的抛,适宜的土壤、抛的力度、抛的空间等都会对秧苗的生长起着明显的影响,下面就“抛秧式”教学中的“抛”作以下几点分析。一、适宜的土壤抛秧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在抛秧前要把泥土弄得松软,秧苗的根系才会随着重力插入泥土中。不然,根系漂浮在泥土表面或者水上,不易生存。在教学中也一样,如果课前不做好备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了解,盲目授课,把问题抛给学生,可能会造成学生无法将新知识消化,表现出无所适从。这样不但不能得到很好的课堂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新学习知识无法理解,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导致厌学。在杜郎口中学学习的时候我就发现一种现象,学生晚上自习的时候特别认真。了解发现,他们的老师,通常在授新课前,都会给学生发一张导学卡,学生可以根据上面的提示来完成自学,并能提前了解第二天将学的内容做好学习的准备。同时,教师在授课前,通过导学卡,能够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再对上课内容做相关设计和调整。在双方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课堂共赢二、适度的抛力抛秧时,适度的抛力对秧苗的生长有着很大的好处,它能将秧苗送到适宜的土壤中,帮助秧苗插入土壤中扎根。然而,或大或小的力度,对秧苗的生长都是很不利的,特别是,力度过猛,第一,秧苗本身可能遭到破坏。第二,插入土壤中过深不利于生长。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我们也应当好好把握适当的“度”,小学生的性格处在易受环境影响的时期,个性刚刚形成而又极易受到环境的刺激而改变,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适当地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情境、游戏、比赛等形式。在认知能力上,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建立,对于直观的图像图形,或者是通过直观的接触才能够获得足够的认识,尤其是对于数学这一门以抽象思维居多的课程尤其要注意,过多的使用数学语言和抽象的思维很可能使数学教学超过应该有的“度”而到达适得其反的效果。另外,在知觉能力上,小学生的注意力正在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但是总的来说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注意范围小,这就要求我们教学工作把握好课堂节奏。所有的小学数学教师们的目标可能都是希望自己教出的学生出类拔萃,能够对初级的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掌握,但是如果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心态迫切则可能在教学实施上超过这个“度”,可能表现为超越小学生认知能力的教授方式,过多地注重于繁重的课业,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能扼杀数学学习在学生心目中的乐趣,更可能使他们产生厌恶感,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与教师的期望背道而驰,不利于以后的数学教学发展。所以,在教学上,不要把高度设在孩子们觉得遥不可及的地方,设计的难度应该在学生踮一踮脚就能够触碰到的高度,给予适当的助力,让我们的孩子开心自信的登上理想的高度。三、自由的空间以前农民插秧,把秧苗插得密上加密,以为秧苗插得越密,就会收获越多,但最后还是事与愿违。改为抛秧,农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苦,姿态优美地抛出秧苗,却带来了丰收。初看起来十分奇怪,“勤劳”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反而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想想,密植插秧固然贯注了人们的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反之,小块状抛秧为秧苗分蘖增产提供了充足空间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同时,抛秧,采取的是一把秧苗,“天女散花”式的抛开,而不是,一把枪、一颗子弹按要求瞄打一个靶。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同一环境下学习知识,但是由于家庭、智力、思想和学习水平等的不同,学习效果也会存在很多差异。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