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的困惑也许是因为太长时间没有上实验课了,突然间上实验课有些措手不及。生物课第二章就有实验课,这节实验课是“光对鼠妇的影响”,是一个探究实验,实验需要操作的环节很少,简单来说就是第一步:把鼠妇放在盒子里;第二步:观察;第三步:写出实验结束。这个实验看是很简单,但中间有很多人为因素在里面。第一,实验材料是鼠妇或者面包虫,材料从何而来。为了不影响实验的进行,我特意在周末放假前就让学生准备了,可以自己去捉,也可以去花鸟市场买,或者向其他学生借。从这周的实验课来说,实验材料基本上都准备了。第二,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些小女生很害怕这些小虫子,实验课上时不时会冒出尖叫声。为了防止这些情况发生,我提前给学生介绍了这些小动物,并在课上也给许多学生做了榜样,(其实,我也很害怕这些小虫子)假装坚强的帮他们分虫子。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我本以为应该问题不大,可是没想到真正上课的时候才发现,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是自己预设不到位的。第一遍在9班上课的时候,觉得上课的节奏很不好,导入部分有些生硬,学习环节设计的不是很清晰、条理,另外学生的试验用具也不合格,有的是大纸盒,有的是小纸盒,有的是塑料瓶,甚至有的是小瓶子,总之五花八门,显得实验很不规范。这主要原因在我,是我没有强调纸盒的大小,虽然这样,但大家的热情一样很高涨,结果可想而知,实验结果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所以,只能临时更改了教学设计,把分析实验结果,改成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带领着学生把他们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分析清楚,让他们重新设计和更改装置。一节课下来,觉得课上的很失败,回到办公室,仔细想了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第二遍是在11班上的,我把导入部分换成了--你们从哪里逮到的鼠妇?学生回答说是从潮湿的环境、从砖头底下、从石凳底下、从阴暗的墙角下等等。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鼠妇喜欢的生活环境是阴暗、潮湿,今天我们就一其中的一个条件进行设计实验来探究一下,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感觉明显比第一节课要好很多,整节课也显得比较顺畅。可是,在实验环节还是出现了问题,虽然强调了纸盒的大小,可是课上同学们带来的还是不一样,导致实验的结果也不是很一样,没有说服力。回到办公室,我又进行了改造,这次把实验课的纸盒改成托盘,正好实验室有,我就从实验室拿出来10个托盘,这样实验课的材料就统一了,应该不会再出现实验材料的问题了。第三遍是在10班上的,这节实验课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整节课很流畅,环节也比较合理,实验进行的也很顺利,学生们在认真的进行实验,最终也出现了实验结果。虽然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样更真实些,课上形成了一些生成性的问题。直到第三遍上课,我才找到感觉,觉得上起来比较顺畅。现在再回想一下,如果每次课都要这样磨上2、3遍才能有感觉,那第一次上课的班级成绩肯定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课前预设和备课是多麽的重要,可是不管课前再怎么预设,总会出现新的问题。现在比较困惑我的就是怎样才能不让第一遍和第四遍的课堂差距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