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之道”文本解读牌坊小学左久春2014.4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时,由于帮助龟群的侦察兵顺利进入大海,为龟群传递了错误信息,导致了龟群遭遇灭顶之灾。文章第一段直接点明“我们”此次旅游的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但是当我们看到幼龟如此弱小——它的体重不足成年龟的“百分之一”;进入大海又是如此的艰难——“不短的沙滩”;而且还危险重重——“稍不留心”便可成为食肉鸟的美食,不由的从情感上产生了同情,这虽然是一段非常理性的介绍,但足以揪住观察者的心。当幼龟遭到嘲鸫的袭击时,更是按捺不住内心的那份同情,“紧张”、“焦急”、“呼喊”三个简单的词语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就连身为生物学家的向导也是如此,虽然深知弱肉强食是“自然之道”但“冷淡”的态度也随着人们的影响发生了变化——虽不情愿,但还是救了幼龟。事情的结果本应是美好的,作者这样写道,“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颓丧”一词用得很妙,在人们的眼中原本是很难看出鸟的情绪的,我想作者之所以用了这个词来形容这只嘲鸫,就是准确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情一下子从“焦急”、“紧张”变得放松,甚至是为自己做了如此一件“好事”沾沾自喜。我们对此进行了干预,却导致了这些海归受到了“那样的伤害”。怎样的伤害?从四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龟群出巢。“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三个表示“出”的四字词语就足以表达幼龟数量多了,再加上修饰和限定它们定语和状语,更能使读者感受到海龟离巢的浩浩荡荡之势——然而声势越浩大就说明对海龟的伤害越大。二、景物描写。“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在这么美的风景下,却发生了这样惨烈的事,强烈的反差,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无遮无拦”让这些幼龟如何躲避?“无遮无拦”让“我们”把这惨烈的景象尽收眼底。“无遮无拦”这是一个刺痛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字眼。三、食肉鸟的描写。“饱餐一顿”、“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对食肉鸟来说是一件多么欢乐的事,这一切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它们越是吃得饱,越是欢乐,叫声越是响亮,越是说明我们对幼龟的伤害之大。同时也和“我们”的后悔、悲叹形成鲜明的对比。四、数字的对比。文章中作者多次使用表示数量的词语。龟群“成百上千”地离巢,眨眼间“数十只”幼龟已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这些相对于我们对过错补救时一次抓起的“十多只”幼龟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我们”对龟群带来的伤害显而易见。这一切都是“我们”的干预造成的。“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如果不是我们,小海龟可能……,龟群可能……。我们的目的原本不是救海龟的,我们是来观察的。作为生物学家,知道弱肉强食是“自然之道”,却没有尊重“自然之道”;作为生物学家的同行者,明明被告知这是“自然之道”,却执意要违反。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同情心,却致使事情向着更坏的方向发展。违背“自然之道”多么愚蠢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