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编写说明编写该要求旨在帮助我省广大高中化学教师把握新课程教学的深广度,更好地理解和贯彻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编写该要求的依据是《标准》和我省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并适当参考各版本教材等。编写该要求时,我们以《标准》中的各模块为单元,按照各模块中每一主题的“内容标准”逐条进行分解、细化和补充,将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界定,提出比较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广度——每条“内容标准”应包括的具体学习内容。采用对“内容标准”适当分解、补充的方式,依次列出。深度——每条学习内容在本模块教学的终端应达到的目标要求。按照《标准》前言中“关于目标要求的说明”对三类学习目标的分类方法,选用适当的行为动词进行描述。每一类学习目标从低到高的水平层次划分,及每一层次包含的行为动词如下。1.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1)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2)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3)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4)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2.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1)初步学习、模仿(2)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3)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3.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1)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2)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3)形成、养成、具有、梳理、建立、保持、发展、增强对有关学习要求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内容,以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等,我们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按照新课程的设计思想,新教材中的化学实验已不再明确区分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只要学校条件许可,所有实验都应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但从目前我省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学校还达不到这样的条件。所以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采取一个过渡的办法,即在每个模块中安排一定数量、内容比较适宜的实验作为学生分组实验。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学校,应想方设法、积极主动地改善实验条件。必修课程教学要求1课程目标1.学习常见的化学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知道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体验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3.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化学1主题1认识化学科学内容标准学习要求教学建议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可引导学生收集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或制成PPT文稿,展示交流。2.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的发展趋势。2.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3.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关于原子结构只要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暂不作要求。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等内容在《化学2》主题1和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中学习。4.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5.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3.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6.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暂不作要求。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等在选修模块中学习(见《有机化学基础》主题1)。7.了解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涵义。8.了解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粒子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