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被教科书取代,课堂气氛沉闷。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现代教育以人为本,注重培养探究式学习习惯,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世纪的历史教师应当以此为契机,努力开展教育改革,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的学生还喜欢历史吗?这是众多历史教育工作者心间长期萦绕的问题。很多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上历史课。不言而明:众多教师忽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惯行的一讲到底的课堂模式造就了“满堂灌,令人厌”的被动局面。传统教学观念指导下的许多教师,认为历史教学要以教为中心,一旦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就会放松纪律、浪费时间。所以课堂上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摆在主体地位,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即使是课堂提问,也常常是仓促点“将”,很少给学生思考回旋的余地,教师形成了以诠释教材为己任、唱“独角戏”的沉闷模式。学生俨然成了教师的仆人、知识的奴隶,内心深处暗暗滋长着厌学的情绪。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多元的文化和复杂的环境呼唤人们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充分发展自身的主体性。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主张设计灵活多样的方式,来拓展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从而增进学生的主体性,应对新世纪的挑战。这为中学历史教育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历史教师应紧握这把金钥匙,把长期占据的“课堂主角”让给学生。我们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努力实践以下几点:首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尽管现在许多教师都在尽可能的适应学生,努力改善师生关系,但教学中的不民主现象总是屡见不鲜。比如,许多教师过多扮演着“学生惩戒者”的角色,把培养“听话”的学生作为工作中的最大满足。师生关系演化为一种主宰和臣服的关系。一旦学生表现出“越轨”、“异端”的倾向时,常常得到的是斥责、讥讽,甚至是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自尊心受挫,主体参与意识也在这种缺乏个性的教育中被扼杀了。此类紧张的师生关系使单调的学习气氛蒙上了一层可怕的阴影,导致历史这块令人向往的乐园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声中的学生学会了指责......”马太效应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经常用鼓励和赞美的话语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往往事半功倍。因此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实现教学的民主,就必须以相互尊重人格为前提,主动从“师道尊严”中的束缚中走出来,与学生形成教学相长的关系。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形象、情感努力创设积极的教学环境,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二.启发学生自主活动,积极开展创造性思维。每个学生都应明确,教师只是自己的引路人,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是自己的事情。过去采用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已经落后于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了,现在应当以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坚韧的毅力,主动探索浩瀚的历史海洋;学会独立查找资料,独立思维,独立实践,逐渐养成科学的学习方式;主动进入发生疑问——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多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互相合作,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大胆求异,大胆质疑。以往学到“太平天国”这篇,学生只要了解这场农民起义积极意义就行了,简单的记忆只会让头脑僵化。以波澜壮阔的过程为立足点,学生应该大胆想象,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也许会发现:太平天国运动很有深远价值,唤醒了民众,沉重的打击了清政府和殖民势力。或许会发现: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超越了社会实际,不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的农民运动注定了昙花一现。又或许会觉得,太平天国即使推翻清王朝,也只是朝代更迭,领导阶层的内讧和定都天京后的腐败奢侈证明,胜利后的太平天国也许会成为历史进程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