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巢问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第一课时,也就是教材68-69页的例1和例2。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鸽巢原理”的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鸽巢原理,学会简单的鸽巢原理分析方法。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经历“鸽巢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鸽巢原理”。教学难点理解“鸽巢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已达到能够掌握本章内容的程度。教材选取的是学生熟悉的,易于理解的生活实例,将具体实际与数学原理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抽屉原理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在具体分的过程中,我想学生都会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但我想这些学生中大多数只知其然,不知为什么平均分能保证“至少”的情况,他们并不理解。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因此,教师要耐心细致的引导,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三、说教法学法1.教法①让学生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通过“说理”的方式理解“鸽巢原理”的过程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1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这个过程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体现。③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鸽巢原理”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它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鸽巢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鼓励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2.学法本节课的学法以自主探究为主,以合作学习为辅,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学具准备:若干支笔和筒。四、说教学流程在教学设计上,我本着“以学定教”的设计理念,把教学过程分四环节进行:游戏激趣,初步体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提升思维,构建模型——应用原理,深化问题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在导入部分,我设计“请4个同学抢坐3把椅子”的游戏,激趣启思。【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根据学生学习的困难和认知规律,我在探究部分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数学活动。1.首次实物操作,初步感知我安排了例题“把4枝铅笔放在3个笔筒里”的实际操作,我想主要解决3个问题:(1)怎样放?重点是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为后面枚举法的运用扫清障碍。(2)共有几种放法?这里主要是对“不管怎样放”的理解。(3)认识“总有、至少”的意义。通过观察笔筒里铅笔的枝数,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笔筒里至少有两支铅笔。【设计意图】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2.再次具体操作,深化感知(1)通过观察四种不同放法得到的数据,让学生在“最多”中找“最少”。(2)学会用“至少”来表达,概括出“把4枝铅笔放在3个文具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