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学习目标•五个关键词:小学儿童、学习、思维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品德发展•小学儿童:6、7岁-------12、13岁,前青春发育期•学习目标:了解两特点,掌握一规律。1、了解儿童学习活动的特点;2、了解儿童思维、个性与社会性、品德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3、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与规律。第一节小学儿童的学习学习及作用广义:动物和人的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学习狭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学习的一般特点: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越过直接经验阶段;2、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3、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学习的前提是学习策略;自我控制的知识)4、学习动机是动力;(兴趣、爱好、理想、信念;情感;学习目标)5、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水平的过程。自觉性较差,能力较低,需要教师更多的监督和指导,多采用接受法;内容是基本的读、写、算以及基本的行为规范。学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产生责任感、义务感,意志力得到培养锻炼,有利于个性发展;•心理活动的有意性、自觉性发展,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社会交往技能发展、社会认知水平提高,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得以培养发展,掌握各种基本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发展良好品德。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对教师对班集体对作业对分数学习动机:回报、求知、交往趋利、利他、学业成就、生存、实用七种动机;•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内部动机在发展中。•应用:1)、针对外部动机,采用合理奖赏、及时反馈、定期考察、适度竞争等方式,激发学习动机;•2)、培养求知欲、学习兴趣,增强自我效能感,调动积极性。2、学习兴趣:•1)学习过程、学习外部活动→学习内容、独立思考作业;•2)不分化→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3)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抽象因果关系知识;•4)游戏因素重→游戏因素轻;•5)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童话故事→文艺作品、通俗科学读物;•6)社会生活兴趣小→社会生活兴趣大。3、学习态度:•1)对教师:尊敬、依恋→选择、怀疑•2)对集体:关心少→关心多•3)对作业:不负责→自觉负责•4)对评分:了解意义、树立态度→高质量完成社会义务表现4、学习策略:单一策略→多重性运用策略(数手指、记忆恢复、分解小问题等)学习障碍•学习障碍的基本特征:1、差异性:•2缺陷性:特殊行动障碍;•3、集中性: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运用上;•4、排除性:非听、视、发育迟缓、情绪问题、少学习机会引起,•5、可逆性:可改变;•6、贯穿性:毕生发展过程中。•学习障碍分类:1、语文接受和表达方面的;2、阅读和书写方面的;3、算术方面的。•障碍学生四类型:1、暂时性;2、能力型;3、动力型;4、整体性•障碍症状:1、感知、思维、语言方面存在障碍;•2、行为、情绪和社会性方面存在障碍;•3、发育迟缓、品行问题等。•障碍产生原因:1、胎儿期、出生前后轻度脑损伤或脑功能障碍;2、遗传-素质假说;3、生物学假设;4、心理与环境假设;5、非智力因素发展赶不上智力因素发展。第二节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思维发展基本特点:•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有很大的具体性;•过渡存在明显的关键年龄;四年级(10-11岁)•思维结构趋于完整、有待完善;四年级是辩证思维发展的转折期•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二、思维基本过程四发展:•概括能力发展:直观形象水平7-8→形象抽象水平8-10→初步本质抽象水平10-12•比较能力发展;•分类能力发展;•解决问题能力;三、概念的发展:1、深刻化;2、丰富化;3、系统化;•四、推理能力发展:•直接推理;前提→结论8岁形成这种能力,10到11岁之间思维发展加速。•间接推理;几个前提→结论三、思维的特点1、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1)抽象逻辑思维虽在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2)思维发展的转折期(3)思维的不平衡性2、元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3、儿童辨证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四年级是个转折期。(p293)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