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休矣江苏省丹阳五中吴朝阳摘要:为适应新课标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大力推行学案导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虽然以特有的新颖性、实用性、高效性和易操作性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学习的真正主人,但这并非是一种十分完美的教学,在实践中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陷和问题,值得思想政治课教师去反思。关键词:学案导学;创新思维;个性差异;个性张扬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是思想政治课当前的首要任务。近几年为适应新课标落实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要求各科教师把传统的“教案”改为“学案”,探索出一条“学案导学”的教学新路子,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课标为指针,以教材为依据,以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既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又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老师单向的灌输、学生被动地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曾经给思想政治课教师带来喜悦和希望。在“学案导学”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把握教材内容,围绕教材重点与难点,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并根据学案提出的问题完成相关内容,师生互动,共同研究。这一方面适应了高中学生辩证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满足了高中学生自我与自主意识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并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追求真理的能力。应该说,“学案导学”这种模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学案导学”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1.束缚了师生的创新思维,遏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学案导学”的核心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但这并非是重学轻教,只学不教。思想政治课的大多数“学案”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翻版,只不过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而且有的直接给出了填空处的标准答案。“学生按照学案学,教师按照学案教”,师生都变成了“学案”的奴隶,完成“学案”上规定的任务似乎就是万事大吉,意味着教学的成功,整个教学过程的大部分环节,都是围绕着“学案”上设计的训练题目来进行,正所谓“教学内容问题化”。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做题、对答案的过程。更可怕的是:学生手里拿着学案,根本不看教科书。我个人认为,“学案”不能等同于课本内容的搬家,且“学案”不能代替课本,更不能通过“学案”把课内的训练转向课外,把“题海战术”课内、课前化。事实上,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互动,思想政治课堂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启发性和创新性,教师必须给学生留下适当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我探索、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出问题,使学习活动不仅成为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而且成为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发展新的能力的过程,但是对于那些学生自已解决不了的内容和问题,教师还必须讲活、讲深、讲细、讲透。否则,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完全同质化,连学生的一点思维过程都不需要了,直接进行知识的记忆就行了。这样做,师生的创造性和课堂生成美荡然无存,新授课变成了“练习课”“复习课”,课堂学习也因此更加浮浅呆板,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做,既没有尊重学生知识经验背景的多样化,也没有训练学生课堂思维的多样性,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阻止了学生的特长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育”,同理,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理念尚未根除,加上功利思想作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已经发生了异化,把课后题海战术变成了课前机械训练,或“当堂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