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促进学生养成分工合作的性格品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中提出要促使学生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分工协作”是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因为很多工作,单独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意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培养他们学会分享、交流、谦让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但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个性娇纵而且缺乏合作精神,那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究竟如何促进学生养成分工合作的性格品质呢?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平时教学中的点滴渗透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利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的各种挫折,挑战,成功以及由此产生的多样化的情绪体验,充分发掘学生个性潜能和专长,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在这次以浪费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快结束时,同学们想排演一个节目演出。最后高淼同学创编的音乐情景剧《勤俭节约从身边做起》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她理所当然的被大家推选为这次活动的总负责人。刚开始,高淼不太自信,第一次工作布置会上有点打乱仗,自己都不知道要说什么,怎么说,会议又长又没达到效果,同学们牢骚满腹。我私下想,这个孩子做事很有魄力,但有会时出现考虑不周全、大大咧咧的问题,协调能力也不够;如果教师适时的对他进行指导可以避免出现这些问题,这样大家会合作的更好。因此在会后我找他谈了一次话:“知道为什么开会的时候会出现跑题,东扯西拉的情况吗?”他说:“我会前想好了,但是他们一插嘴我就忘了。”“那怎么样做才保证自己不会忘记呢?”“把提纲写下来。”我又引导她说:“很好。不仅开会要列提纲,你后面的工作准备怎么做呢?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谁来负责做?”这个机灵的孩子马上意识到要成立剧组,写好工作计划,然后再把人员分好工大家分头行动,既不打仗,又有效率。有了阶段目标,就开始组建自己的工作小组了。大家在她的组织下,根据各自的特长顺利选出了编剧、道具、服装、导演、演员,会议决策、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些大人常用于工作计划的词也许他们还不会用,可是他们分明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些词的含义。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给自己一点耐心、细心和爱心,在教学中培养孩子分工合作的性格品质,努力构建一个让孩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有了新的体会原来有时被我们认为的枯燥无味的知识介绍也可以上得这样生动有趣,可见寓教于乐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而且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导者。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并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真正在课堂上做到教学互动。以前一直不怎么明白学科整合的意思,心想:学科与学科之间虽然有所联系,但总体还是分的很清楚的,怎样才能整合呢?而这次的活动却让我一下明白了原来学科整合并不难,而且整合后的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的生动有趣。如,这次的活动,第三小组收集了与之有关的资料,撰写了心得作文,进行辩论等,这就是和语文学科的整合。其他的小组通过上网查资料就是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还有学生们统计调查问卷和计算浪费现象的资料就是和数学学科的整合。这次的活动大部分学生都动起手来了。课堂上虽然算不上精彩,但也热热闹闹的。大家都挺高兴的。可在活动过程中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传出。"老师,××人什么都没干,我们分配他的任务一样都没有完成。""老师,××人说他不干,要我一个人干。"……我了解了一下原因,有的人推说自己查不到资料,有的人推说自己不会等。我想,综合实践活动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去体验,去实践,而像这些类型的孩子,没有参与其中,甚至在倾听别人的汇报时也显得漠不关心。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总的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大家都表示希望以后能多上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孩子们的热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