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智力障碍儿童的音乐教育界首市特殊教育学校李慧1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谈智力障碍儿童的音乐教育界首市特殊教育学校李慧摘要:智力障碍又称智力缺陷,是指大脑受到器质性损伤或由于遗传因素的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等造成的大脑发育不全,形成认识活动的障碍或全面的心理活动障碍。作为特殊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特殊教育学校实施音乐教育,是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讲述通过音乐教育干预智障儿童情绪及行为,以低年级智障儿童对音乐和声音的敏锐性为切入点,促进和发展智障学生运动技能和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使他们融入课堂教学中,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最终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关键词:智障儿童音乐教育康复语言人际交往音乐对于人的身心具有治疗作用,它是以维护人类健康为目的的职业领域中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可通过使用音乐和音乐活动以满足残障人士的生理、心理、认知和社会需要。在特殊儿童的发展中,音乐活动可促进特殊儿童动作、感知、情绪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里音乐课是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通过音乐教育手段——歌唱、舞蹈、律动、游戏、听赏、器乐演奏、音乐创作、歌词创作等等可以培养智障学生的音乐能力,同时补偿其身心缺陷,起到音乐康复的作用。一、了解轻度智障儿童的感知觉特点是实施音乐教育的基础。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对音乐的感知和参与方式不同,了解这些是有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础。除了智力和适应行为不良外,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障碍儿童在其他身心特征上,还有许多突出之处。虽然很多智力障碍儿童的视觉器官、听觉器官以及触觉器官等是属于正常范围,但一般来说,他们的感受性比较低。林忠贤等的研究结论是:智力缺陷无2论是对人的低级心里和高级心理都会产生一些明显的负面影响。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了解外界和自身。音乐刺激促进该阶段儿童感知动作的发展,是学习的理想媒介。2、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这是语言和概念快速发展的阶段。儿童能用单词来表征事物或发生的事件;能模仿简单的旋律;能根据指令与他人合作;动作发展也更成熟,能有节奏地拍手、点头、行走和跳跃等;初步形成一些空间概念,为扩展音乐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奠定基础。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2岁)——此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系统的思考并解决与现实相联系的问题。在音乐运动中,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儿童学习音符并理解节奏和音强的概念。该阶段,儿童能更好地参与团体合作活动,表现良好的协调性,排除相似旋律的干扰而保持一个旋律或节奏,动作、表情、乐律以及同伴间的配合比较默契,如较好地参与合唱、群舞或合奏乐器等。所以,该阶段是提高特殊儿童语言能力,促进同伴交流和协调以及发展高级认知活动的良好时机。4、形式运算阶段(12岁~15岁)——进行抽象思维。该阶段,音乐可以促进人的社会技能、动作技能以及音乐综合技能的进一步发展。入学的轻度智障儿童的智力阶段大部分属于第2、3阶段。不过其发展的速率一般比普通儿童迟缓,且其发展所能达到的最高阶段也比普通儿童低。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运用音乐活动对特殊儿童的不良精神状态和行为进行矫治,通过音乐与多种有趣的活动促进其动作、感知、认知和社会技能的发展。独特的体验可以促进培智学生语言的发展和增强语音能力,让智障儿童掌握基本的技能,如注意力集中、听从指令、保持目光接触等。二、音乐活动促进言语发展3语言交流沟通能力的局限性是智障儿童主要的障碍,轻度的智障儿童是可能发展语言能力的。由于大脑发育迟钝,神经系统的传导和控制技能发育不完全,导致语言能力偏差,大部分的智障儿童伴有语言发展迟缓或障碍,他们极其需要语言及表达能力上的辅导。音乐活动是一种学习交流沟通技能的理想方法。结合音乐进行语言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利用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高、歌词等来发展智障儿童的表达性语言、接受语言和接受指导的能力还可以帮助智障儿童发展和提高语音的范围、音高辨别、语音的清晰性语言训练与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