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乡愁》教学设计单位: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墨江中学姓名:罗志群时间:2009年4月电子邮箱:sxlzq223@163.com邮编:512500《乡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乡愁》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四首诗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教学中重在引导学生感受作品,品味语言,欣赏诗歌,体味其抒情的艺术,在朗诵中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在写作中体会诗歌的特点。《乡愁》正是以它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来表现这特殊时代、特殊地理条件下的爱国思乡的情怀,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学重点放在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上,启发学生去发现和总结。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听读——朗读——品味——创作”。通过听说读品、以及安排仿写诗歌内容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表达自己真实感情,自己的人生体验,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了解诗歌的特点。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品悟语言的能力,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象的体会把握。教学方法:多媒休的手段的运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联想法教学过程:一、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1、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观看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四韵》MTV片段。以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悠扬、柔美而略带哀伤的歌曲和感伤的画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通过音画结合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情。3.诵读王维的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们的情绪已逐渐进入状态,初步感悟古人的乡愁。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多媒体出示)1、作者: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不仅以丰富的作品,还以新古典主义批评理论,推动了台湾现代诗最初的发展和后来的分化。他的现代诗影响很大,风格变化多样,著有《莲的形象》、《白玉苦瓜》、《敲打乐》、《梦与地理》等十几部诗集。2、背景:1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分别了半个世纪,一水之隔,隔海相望,可是“根在哪儿,思念总在哪儿”,台湾同胞那思乡的情感随着年代的久远愈来愈浓,这种浓浓的思乡情绪成为台湾当代文学的一大主题,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余光中于1971年,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正逢海峡两岸交好无望,双方民众都处于极度绝望当中,他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这首诗。它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了解作者有助于理解诗的主题,所以我将在教学本课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主题:乡愁。)三、朗读指导,熟悉课文1、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这首诗,然后我们一起欣赏《乡愁》的配乐朗诵,感受诗人的心灵深处的情感,体会其中的韵味。2、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并请同学们评价朗读同学的感情。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激愤、昂扬而略带哀伤,抒发海外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