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赏析词句。(重点)2.理解游子不能返乡的苦衷。(难点)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理解全诗。2.知人论世,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学法指导:《菩萨蛮》(其二)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仄),游人只合江南老(仄)。春水碧于天(平),画船听雨眠(平)。垆边人似月(仄),皓腕凝霜雪(仄)。未老莫还乡(平),还乡须断肠(平)。1、合:2、皓腕:3、须:解释词语应当必定洁白的手腕自学自测展示讨论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的水澄明碧绿,可与天空媲美;躺在画船上,看江南蒙蒙雨景,听着雨声悠然入梦。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风光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情趣美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酒家女沽酒需用手,所以特写其“皓腕”。洁白的手腕如霜雪凝成,其美貌自不难想见。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1)好在风景美(2)好在生活美(3)好在人物美江南好春水碧于天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画船听雨眠背景材料:韦庄,字端己,长安杜陵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广明元年(880年)在长安应举。黄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882年春,逃至洛阳,后流落江南,在此避难长达十年之久。知人论世结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从浅层次来看,作者对江南极端迷恋,甚至遥想回乡之后,会因思恋江南而肝肠寸断。可是仔细体会,又会发现不仅于此:作者当时所处背景,家乡正值战乱,作者为避乱流落江南,如果还乡,只能目击离乱,令人断肠,故暂不还乡。表面上写得很旷达,其实有想还乡而不能还乡的苦衷。由此可知,作者不还乡只是无奈之举。词的主旨: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情美,表现了词人对江南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同时也抒发了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3.(1)这两句诗抓住春水、画舫和游人等意象,描绘了一个美丽而又悠闲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赞美之情。(2)这两句诗写人,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江南女子光彩照人和腕如霜雪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女子的赞美之情。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长发如瀑丝丝柔顺披在肩白衣胜雪细雨幽巷尘不染春光夏景风情尽被占素面朝天唯美的江南别样的江南鉴赏诗词应从何入手:1、疏通字句(读懂的第一步)2、揣摩想象(结合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通过思考想象,进入诗歌意境,进而领略诗人情感)3、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深入准确地体会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情感与旨趣)当堂检测1、解析C.“侧面描写”有误,应该是正面描写。从古至今,众多骚人墨客对于“江南意象”割舍不断,其原因何在?山川秀丽和平安定繁荣富庶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从古至今,众多骚人墨客对于“江南意象”割舍不断,其原因何在?3、心灵精神的栖息地2、审美化的诗性空间1、优越的地理经济因素江南山水,诗化的山水,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的栖居。他们在这里建立了物质与精神的家园,江南特有的风物人情成为他们灵魂的寄托。江南山水不只是自然山水,更是人文山水,它已成为一种美学象征,穿越时空,纵贯古今,成为中国文人情感创作的动机和源泉。杏花烟雨里的江南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