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有感书法教学比美术教学要抽象、枯澡得多。面对的是理解能力不是很强而又缺泛耐性的儿童,教师难教、学生也难学。要想取得满意的效果和成绩的确不易,与其它学科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小学生的书法教学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逐步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除了思想认识的问题外,应努力探讨书法教学自身特有的规律,使其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书法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立足于美育,即培养学生对艺术之美的敏感,体验及对书法艺术美的创造热情和表现能力。因此,在小学书法教学中,就应特别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两点是一种潜在力量和内在动机,它存在于学生的深层心理,教师要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进行耐心引导和说教,切不可急于求成。我们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习字兴趣和冲动,使他们有足够的热情投入书法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经常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训练:1、对笔的体验训练。它大体包括中锋、侧锋、铺锋及提、按、顿、挫转折等,让学生在自由的笔墨运行中逐步体悟不同用笔方法所能产生的各种效果。2、线条的体验训练。线条是书法的生命,它有长短、粗细、浓淡、枯湿等外形,在训练的过程中,绝不等用于传统的临摹,完全可以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手中的笔墨挥运,自由地去体验、理解,并达到体悟于心。具体的做法是:出示几种不同线条,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再进行训练。3、速度的训练。速度的差异,可以给我们带来轻盈、快捷和沉重、缓滞的不同感觉,它渗透到每一个笔画中去,还应让学生体会到速度的关系与线条的力度,枯涩苍润等质感的关系。4、培养学生空间感的训练。即是让学生对线条的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线条的横、直、斜的排叠与相互穿插,而形成不同的空间分割,让学生逐渐脱离因习惯而对汉字字形所形成的僵化认识,在头脑中逐步形成对书法的抽象空间意识。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稳定,形象视觉水平较低,所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对比、欣赏能力十分重要。在观察中进行对照比较,在对比中加强欣赏,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如把两幅内容相同的书法作品,一幅写得好,一幅写得差,让学生观察对比,判断优劣,教师加以详细的讲解,便能让学生有所认识,加深印象,提高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书法无处无在,街道两旁的店名、招牌、广告等,都可随时随地让学生观察,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指点,自会使学生书法审美能力(眼力)不断提高。在他们的印象中自觉形成一定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所以在字写过程中形成一定模式,受到一定启发,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而书法艺术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怎样使抽象变得具体而形象呢?这就需要学生借助于联想,汉字的外观形态视觉效果,我们可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概括,帮助学生去观察、体验。如三角形、长方形、扁方形、圆形、梯形等,还可以对各个汉字各个部分的划分比较,以清晰地体验出线和线之间的距离长短、高低、挪让等关系,加上教师生动形象,具体细致的讲解,以及手把手的教学和演绎,就能摸索出一条小学生书法教学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