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体会,说说壮文在双语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姓名:潘东玉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打好了,多高的楼都可以建。为此,我们在推行壮汉双语教学时,必须从源头抓起,切实抓好低年级的壮汉双语教学壮语文拼音这个基础能否打好,是整个小学阶段双语教学的关键。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那么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有何必要性呢?一、学前儿童进行壮汉双语教育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思维在学前阶段进行壮汉双语教学,不但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与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言语是个体对语言的运用,儿童言语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儿童思维的发展水平。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的增长、语法的掌握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等方面,6岁前后是儿童词汇量增长的高速期,词汇量平均已达2500至3000个,98%以上的儿童能使用完整的句子。就书面语言而言,国内外许多事实和资料都证明,5-6岁的儿童已经具备了掌握书面语言的能力。而壮文是以拉丁字母拼写壮语的一种拼音文字,文字与语言一致,易学易懂,只要掌握了声、韵、调和拼音,就可以读书看报,自己说什么就可以些什么,不但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掌握文化知识,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有利于丰富儿童的语言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壮汉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三、壮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母语与汉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特别是一年级的汉语拼音,它的字母、发音部位与方法大致与壮文一样,只是读音有别,并有送气、翘舌之分和调值的差异。此时,利用壮汉相同之处,用壮文注上给学生认读,在不同之点,给学生讲清其区分之处,形象做出示范,让学生认读,再进一步把两者辨析开来,让学生弄清它的形、音、值之间的混淆所在去反复读认,训练正形、正音、正值,把难点送气音和翘舌音编成顺口溜,这样大大缩短了汉语拼音的教学时间,准确度比单纯的汉文班还要好。四、发挥壮文优势,可以加速汉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低年级课文,使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文章雷同,只是文字不同而已,学生学壮文先走一步,对文章内容有所理解,因此,此时壮文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以少量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段落层次,解决课文中提出的问题,教师采取详略和主次施教,始终发挥壮文优势给学生组内讲清字、句、文的壮汉对应,学生懂得某个汉字是什么壮词,某一个汉词是什么壮词语,某个句子壮汉什么表达,还通过壮汉说译和写译的方法,学生既会壮汉语互说,又会壮汉语互译,能说出了完整的汉话,写出较通顺的汉语句子,还会自学了一定量的汉语课文。五、低段壮汉双语教学,促进低年级孩子学好普通话对于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小学生来说,通过学习壮汉语音,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