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课小调进入关系大调在课的开头,大叔说:“我是迫不及待的要对你讲——关系调,小调的关系调。”先说什么是关系调?——一种调号所表示的大、小两个调,互称为关系调。举个例子来说:一个“b”记号是什么调?一种调号表示大、小两个调,是F大调,也是D小调。F大调与D小调就是关系调,F大调的关系调是D小调,也可说D小调的关系调是F大调。那两个b呢?bB大调与G小调就是关系调。1个#呢?是G大调也是E小调,G大调与E小调互称为关系调。3个b呢?bE大调,它的关系小调是C小调。3个#呢?是#F小调,它的关系调是A大调。大叔打比方说:关系调若夫妻,大调是丈夫,小调如妻子,妻子如何倾慕丈夫,小调就如何倾向大调。在三十二课的曲例中多首乐曲都有括号()的部分,这一段画了括号()的部分并注明是转入关系大调,就是这里所谈的转入关系(大)调。在奉献全生歌中的-:的和弦是G、C、C、C此曲在G小调中是:F、bB、bB、bB在耶稣大爱深不可测中,是E小调,在第3小节前半,用G、D,第5小节全节,用G、D,第7小节的后半,用Am/C、D。请看后方的解释。在拜厄93条中,是中规中矩的由A小调,在小节中,用C(C/G)、C/G,G7,C。在三博士歌中,由E小调,在用D7、G、G。在以上的诗歌中,我们发现转入关系大调时,不可少的和弦一定是属(7)和弦与主和弦,特别是以属(7)和弦连接主和弦,有了这两个和弦调性就确立了。还记得宋大叔强调:三个正三和弦中,以主和弦与属(7)和弦要比下属和弦更为重要。属音倾向主音,属和弦的3音,导音—si更是导向主音,特别是属7和弦,它包含了一个减5度;这个减5度,一个调中只有一个,因此它指明了调性。因此,属和弦、属7和弦接主和弦就确立的调性。因此,转入关系大调,就必须用其属(7)和弦接主和弦。(在前方所用的重属和弦,就是转入属调,也是用它的属7接主,切记:一切的转调都是用属(7)接主以确立它的调性。)由小调转入关系大调,音响就豁然明亮了,因此,由小调转关系大调常用在乐曲的高潮。如:奉献全生歌-;耶稣大爱深不可测的第5小节;拜厄93条的-小节;三博士247歌的第-小节,以马内利来临歌的副歌,都是在高潮的地方转入关系大调。现在,再进一步谈谈:(1)是不是一定用属(属7)接主呢?倒置使主和弦在前,属(属7)在后行吗其实也是未尝不可的,只要主与属(7)相连出现,这转入关系大调的音响就确立了。如:贝多芬的给爱丽丝,在小调的进行中,出现了C接G,一闪而过的进入关系大调,然后又是一片幽暗的回到小调,这关系大调的出现就是用的主接属。在拜厄93首中转关系大调竟是先用了第6小节的C/G()接后半的G再接C,做成的不完全复合终止式,也是极好的处理。(2)转关系大调一定是使用属、主的出现吗?用别的和弦行不行?用别的和弦就不能分辨调性了,请看:耶稣大爱深不可测,在谱上的倒数第2小节:它的和弦是:Em-Am/C-D,我们是否能将它解释成这是转到关系大调了,它是G大调VI-II6-V?不可!它的Em-Am/C完全不具备G大调的音响,只在最后一拍的D,是G大调的和弦,才绽露出大调的音响。若是后方再接G,其转调就确定了,但后衔接的仍是Em,因此,这不真是转入关系大调。只是因着这个D和弦,而将其前方的Am/C强解成是II6,II6代IV嘛,因此,此处勉强称它是转入关系大调。因此,转关系调(任何一个转调)必须是属(属7)接主,别的和弦均不能替代。(3)在十八世纪之前的巴洛克(Barogue)的音乐中,常有虽名为小调的圣咏中,却是使用了许多的关系大调,乐曲的结构是又像小调,又像是它的关系大调,这两个调有时不分主从的使用在一首乐曲中。这首以马内利来临歌就是个例子,在E小调中,G大调几乎占了一半的分量。请弹,听它的效果。再如这首名为亚伯拉罕的主歌(新编赞美诗400首的第5首),是首犹太人的旋律,它是小调?还是大调?248(注1)这个是代替重属和弦bB7接bE以转入属调。(注2)高音部的F音是个挂留音,后方的才是和弦音。挂留音请容以后解释。(注3)最后一小节的两个和弦本是bBm接Fm(IV-I),是个教堂终止的阿们,但巴赫领头常将I(Fm)的3音升高半音,改成大3和弦,变成bBm-F。在弹奏与分析和弦之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