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想及反思摘要:教材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中介,不仅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根据,而且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真正有能力的教师应该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教材的分析往往只停留在“就教材,说教学”,这种现象反而禁锢了老师的思想,不利于教学的发展,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本文就《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这节课谈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反思。关键词:教材分析教学设想反思本学期参加了区里的青年教师优质课说课比赛,课题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经过精心的设计,笔者的这节课效果很好,受到评委老师的好评。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启示呈现出来。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实际是介绍“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教科书的处理上,我将课本上的顺序调整了一下,没有先讲照相机,而是从一个演示活动(给凸透镜带上眼睛后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引入新课后,展示人的眼球模型,直接进入人的眼球知识的学习,讲完人的眼球的结构,演示人的眼球的成像特点等相关知识后,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模拟实验(学生的探究活动)来探究视力缺陷的矫正方法,这一活动的设计学生操作时会感到困惑,形成教学的一个难点。2.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2)难点:探究近视眼的缺陷及其矫正的方法3.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照相机、眼睛的成像原理。②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缺陷及其矫正方法。⑵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自主学习课本材料,培养学生从相关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②会探究用凹透镜对近视眼;凸透镜对远视眼的矫正的方法和原理。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探究等学习过程,感受物理学知识对人们的生活的重要影响。②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二、学生分析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通过探究初步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是随着物距的减小而增大的。学生虽然对眼睛和眼镜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基本上属于在生活中耳闻目睹所形成的感性认识,还缺少从物理光学的角度对眼睛和眼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情况下留存他们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其实是模糊的和容易泛化的,有待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和领会新的内容,进行过滤,并将其中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上逐步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对教材编写意图是懵懂无知的,所以对课本上的“活动4.5视力的缺陷与矫正”的目的和思路可能不清楚,探究活动中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三、教法和学法运用11.教法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合理组合,努力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2.学法根据教学要求,将教材中“信息库”、“生活物理社会”中的内容及课件、视频和动画资源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在阅读、比较、和实验操作中有意识地综合各种相关信息,获取新的、比较系统化的相关知识,既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保健意识,提高自我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四、教具准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课前准备好以下教具:课件一份;普通照相机模型1个;眼睛的模型1个;近视眼镜片、远视眼镜片、凸透镜、蜡烛、光屏若干组(4人一组,课前分发)。五、教学过程(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新课导入〗本课老师的身份是老师+眼科医生+摄影爱好者演示实验:情境:蜡烛的火焰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像不清晰(如图1所示)师:你有什么方法使像变清晰?生:调物距或者像距师:老师有一种方法请同学们观察,拿下自己的眼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如图2所示)给学生设问,为什么会这样?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引入课题:让我们共同学习……《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安排这样的演示实验导入新课,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