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学设计北京铁路二中陈苗【学情及教学重点】本文是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尽管本文收入写人记事单元,但文言的障碍是不可忽视的。初中阶段对文言文的要求基本处于“读读背背”层次,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如《醉翁亭记》《出师表》《陈涉世家》等,能进行课文翻译,且基本字字落实,至于语法现象,则不在初中考查范围之列。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写人记事类文字都是重点学生已经了解了记叙文六要素、四种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他们知道一篇成功的写人记事文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的,文章应有线索贯穿始终,主题要明确,全文要围绕中心选材,以突出中心为目标对材料进行剪裁,叙述事件应有详略之分等等。尽管这些要求在他们自己写作时不一定都能做得到但这些观念已经在学生思想中树立起来。基于以上学生情况,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两大内容。一是针对文言文特点的,即在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能翻译句子,积累“知、资、吊、致、庸、劝”等文言实词。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网络来完成的,尤其是拥有网络资源的学校,主要在学生预习的环节完成此项工作。二是针对写人记事文章特点的,即本文在选材、剪裁上有何特点,通过哪些事件塑造了怎样的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一教学内容主要依靠课堂教学环节完成。【课时安排】课上一课时,课下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示例一】(不基于信息化条件)一、预习1、通读全文,在语文书上为生字注音。2、依据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划出不理解的句子。以待课上解决问题,做到能口头复述课文情节。二、过程1、检查预习情况2、落实重点字词:出示“知、资、吊、致、庸、劝”这几个文言实词所在的句子,请学生翻译。3、相关常识介绍:史书体例基本可以分三类:纪传体如《史记》,国别体如《国语》,编年体如《左传》,《左传》长于记事,《国语》长于记言。《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都是出于左丘明之手,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初年。《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共二十一卷,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部分,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全书似乎是编辑各国旧存的史料而成,采择有多有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监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4、课堂讨论(一)朱彝尊在《经义考》卷二百九中引陶望龄语称赞道:“《国语》一书,深厚浑朴,《周(语)》《鲁(语)》尚矣。《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齐语》单记桓公霸业,大略与《管子》同。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课文正是选自《越语》。而课文前的引言又称赞这篇文章用高明的讲述方式记述了复杂的历史大事。请想一想,本文“高明”在何处?(此题针对写人记事类文章特点而设,旨在分析本文选材、剪裁上的特点。课文题目虽为“勾践灭吴”,但越国灭吴的三次战争文章只用“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这一句话一笔带过,而和谈备战却是作者表现的重点。为什么这样安排呢?通过写和谈,展现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文势跌宕,高潮迭起;写备战,具体表现了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励精图治的措施,从而深刻表现了勾践灭吴的原因,令人信服地表明:勾践灭吴,事有必然;夫差覆亡,无法逆转。)(二)回忆初中所学的课文,或自己课外阅读所接触的文章中有没有用“高明”的讲述方式记述事件的,谈一谈“高明”在哪儿。(温故而知新。沉淀一段时间之后,再回顾过去所学的,往往会有新的收获,如同站到高处,回望来时之路,能不为一枝一叶所障目,能不被“浮云遮望眼”。初中的课文中有许多构思精妙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