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哈尔滨市兴华小学校:衣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具大的变化,传统的复习导入少了,创设情境多了;满堂灌的少了,学生动手活动多了;枯燥的讲授少了,学生交流多了;……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热闹充满活力的课堂却缺失了最宝贵的东西——有效性。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值得每个一线数学教师深思:一、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有效地创设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曾经听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节课,课始教师先出示了小朋友们在公园里游玩的情境图,然后描述到“春天,冰雪融化,百花齐放。一群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公园中游玩,你看,他们一边玩,一边欣赏公园里的风景,多开心呢!”一番抒情地描述小朋友不禁发出赞叹之声。教师见此达到预期效果,但抛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便踊跃地举手,“我看到了叽叽喳喳的小鸟”、“我看到绿绿地树”、“我看到了红红的房子”……这一环节,老师用了整整三分钟的时间。孩子们的回答虽丰富,却和数学没有丝毫的联系,不禁让我感觉到自己身处语文课堂。所以,我觉得创设情境,不仅仅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启发学生的思考,提出数学的问题,让情境有数学的味道。数学讲究的是条理、严谨,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藻,如果这位老师能对主题图的画意轻描淡一下,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事物的数学上,而非事物的特征。如果说低年级的情境创设是为了激趣,而高年级的情境更多起到与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接轨的作用。记得在五年级下册“2的倍数的特征”的主题图是通过电影院中的单号入口、双号入口帮助学生认识偶数、奇数。但是多数小学生没有看电影的经验,难以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于是,我以“街道两边的门牌号”为切入点,通过观察,引发思考:这两边的门牌号分别有什么特点?与2有什么联系?这样的设计,将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活生生的题目,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情感,又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二、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有效地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成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学生的交流就是统一意见过程,小组的汇报成了学优生的表演……。诸多问题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热闹讨论之后,还得老师细致地讲授。其实要想有效地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关注学生的讨论将学生把汇报交流引向深处。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在组间巡视,对各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介入。比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节时,我就安排了这样的小组活动: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所举分数的含义,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汇报。我深入到小组的交流之中,了解了小组同学的举例情况,并对不同情况进行了分类,对用一块月饼、一分米的线段、12个三角形说明分数含义的同学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这三样事物代表了三类,一块月饼代表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一分米的线段代表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12个三角形代表把许多的物体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只有深入进去,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才能了解学生的含糊点,才能对可以深入挖掘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也只有我们走进小组之中,才能及时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小组讨论之后,应该进行汇报交流了,该让谁先汇报呢?把一个物体和一个计量单位进行平均分,来表示分数,在三年级的分数初步认识中已有所涉及,只不过没有抽象概括出来,而把12个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平均分,用分数来表示,则是五年级要探究的重点,所以我留心学生的举例情况后,让12个三角形的例子最后出现,并对这一重点进行引导交流。看似随意的汇报交,却是另有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