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生活区动手能力的培养专题总结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动一下,所有事情都包办代替。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略了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长此以往扼杀了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欲望,慢慢变得懒惰起来。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发展幼儿智力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特别是小班幼儿,年龄还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认为动手操作用不着从小培养,长大自然会,从小做事是浪费智慧不值得,陈鹤琴先生提倡"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是鼓励儿童通过做事获得发展。如儿童空间知觉不是从学几何开始,而是从搭积木开始,在活动里他们知道了这块积木在左边还是右边,在做中既学到左右、上、下等空间知识,又使双手得到锻炼。那么,如何使小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对培养小班幼儿动手能力方面我们作了初步的尝试,将这学期的成果总结如下:一、操作内容的选择体现生活化。新《纲要》指出:"教育内容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应从"学会生活"作为切入口。于是,我围绕"动手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并开设了“生活区”。在该区中,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操作内容,如折袜子、整理衣服、穿鞋带、扣纽扣、拉拉链等。有发展幼儿动作技能方面操作内容,如舀黄豆、拧盖子、夹夹子、串珠子、倒沙漏、折衣服、捣橡皮泥等。活动中,孩子们有的扣纽扣、有的为娃娃穿衣服、有的在喂小动物吃饭等,这些生活化的操作活动让孩子们充分体现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二、操作材料的投放体现层次化。新《纲要》强调:“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每个幼儿才能挖掘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因此4月份和5月份我们重点开展动手区域的活动,各班采用小组研究的形式,集中梳理动手区游戏开展的问题与困惑,讨论解决的方案。刚开始我们各班投放的材料过于简单,孩子们都是玩玩就不是很感兴趣了,我们一起商量,在投放和准备操作材料时,我们要先深入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准备做什么,为不同的幼儿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材料。让不同能力的幼儿选择不同的操作方式。如:我们在生活区增添了许多的黄豆,能力弱的可以用小勺把黄豆从碗里舀出来能力强的幼儿可请他们用夹子把黄豆从碗里夹出来。后期我们还开展了才艺展示舀黄豆、夹黄豆比赛,大大的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更好的培养了他们活动的目标。三、多种感官的结合体现综合化。新《纲要》倡导:"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意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动手操作中实现做做与玩玩的结合、动手与动口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将会使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把生活课《折叠衣服》的技能设计成有趣、形象的儿歌。如叠衣服儿歌:衣服小宝宝,快快来睡好。左手抱一抱,右手抱一抱。先来点点头,再来弯弯腰。都是好朋友,整齐来排队。幼儿在说说、唱唱中很快掌握了动作技能。四、幼儿的情况在幼儿活动中,刚开始我们采用了完全自主的方式,让孩子们自己去选择,但是在操作的时候,不清楚自己想玩什么,这边看看、那边摸摸,根本没有目的性大多数幼儿在活动中体现了“喜新厌旧”的情况。我们根据幼儿发展和主题的需要会不定时的投放新的材料和内容,大多数都会对第一次玩的东西比较的感兴趣玩个几次,往往就不愿意玩了,一幅心不在焉的样子。因此幼儿在活动中的持久性显得较差。但是孩子们在经过一学期的动手操作后也有很明显的进步:1、动手能力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像夹、捏、舀、穿、拧、叠对它们来说轻而易举。2、交往能力和规则意识加强了。听到音乐响起,能迅速的收拾分类好,并摆放整齐。五、老师的指导体现机智化。教师在生活区域活动中,是观察者、指导者、支持者和鼓励者。老师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