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国学经典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论文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人文素养论文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经过五千年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虽历经沧桑,仍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时光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正在崛起,中华子孙要走出国门、屹立世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是我们的民族资本,它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明更是新世纪我们为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在今天这个传统与现代大碰撞的年代,探寻传统蒙学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将是教育学界一件极为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反顾古代蒙学教育,将其教育实践特点加以梳理研究,借鉴其富有成效的教育经验,对语文教育中人文理念的实现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实力是焦点,教育竞争是后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教育的根本和目标,要办好教育,关键是培养高素质的教师。研读国学经典,培养提高幼儿教师的人文素养即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例如《千字文》,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千字,且没有重复的字眼,但它绝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积,而是条理分明,通顺可诵,咏物咏事的韵文,其内容又涉及到有关天文、地理、哲学、伦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等多方面的知识,在区区一千字中,编者能够把如此众多的内容囊括进去,并组合得如此完美,令人叹为观止。尤其是其伦理道德教育方面的特点,给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培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具有启示意义。一、明确目的,高度重视教育要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以心灵启迪心灵。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孔子曰:“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1]。《弟子规》上也讲到“将加人,先问己”,要先正己再去化人。要去要求别人,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作为师者,我们要拿出知识分子的睿智和良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要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的伟大胸怀,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让古人智慧在教师心中开花结果、继而发扬光大。我们现在面对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而现在的学生大多张扬个性,敢于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才是培植个性,培养创新的不竭源泉。国学经典中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做人、做事的道理,蕴涵着许许多多关于理想、志向、气概、胸襟、正气、情操、奉献、修身等哲理,所以,研读国学经典可以启迪智慧、开启心灵、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帮助教师、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学习国学文化经典,让教师、学生切实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使教师、学生具有更好的人文素养,真正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一)孝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研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使人品德高尚。“见贤思齐”,时刻记住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百善孝为先”。《弟子规》开篇就提到“首孝悌”。《千字文》乃至其后的蒙学特别注重别尊卑,序长幼的伦常关系教育,劝孝、向善是其主旨,“恭惟鞠养,岂敢毁伤”讲的是孝亲;可见做人首先要做到孝。《孝经》把孝分成三个层次:“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所以孝道,第一个层次是孝养自己的父母,这是孝的开始,事亲的阶段。从侍奉双亲到侍奉君,君就是领导,他代表祖国,就是忠于祖国,服务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终于立身。真正立身行道,修养圣贤的品格,做一个有德之人,将来能够报效国家、报效人民,再进而把心量扩大,涵盖宇宙万物,真正认识万物与我一体,就达到孝的最高境界了。通过对学生进行孝亲教育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把孝心打开,要把对父母的爱推及到对师长的爱、对同学的爱,形成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再进而拓展到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要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祖国对民族的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语文教育人文性最重要的体现是从人类优秀的文化中吸收养分,使学生具备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