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特点,感受语言魅力;3.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4.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人们总喜欢赞美生机勃勃的春天,硕果累累的秋天,白雪皑皑的冬天;而对夏天,却因其燥热难耐而少有描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的《夏感》,去感受黄土高原上夏的魅力。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听读后让一生完成字词;2.多媒体播放画面,更直观地感受课文;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a.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紧张、热烈、急促)b.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夏季景物?(自然景色、色彩、旋律)c.文中表现了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赞美夏天——第5段对比)三.精读品味:虽然我们不曾到过作者的家乡,可读完文章后却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感觉到夏天的阵阵热浪,闻到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甚至还隐约听到夏天奏起的热烈的旋律。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多么深厚,笔下的文章具有非常的表现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1.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仔细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推荐的理由。(学生自主学习)2.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学习成果。3.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发现,让我们共同分享吧!请同学们按:“a.我找的句子在第______段,b.有感情地朗读它c.点评”的步骤来赏析。1、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同时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2、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宛如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3、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4、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由具体描写进到概括性描述,伴随着写景视野的逐渐开阔,语言中的大气也张露出来,“磅礴”“滚动”“升腾”等词用在这里都显出大气。)5、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一切都是充满活力的。)6、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用白描的语言来描写质朴的农民,把农民弯腰收割,汗流浃背展现在读者面前,四个快字突出了农民渴望收获的急切心情。)7、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3.随机提问:为什么作者认为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作者讲夏的色彩是金黄的,为什么文章末尾要写是黄金的夏季呢?(黄金——珍贵)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夏作了具体生动的描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至此,我不禁要感叹,作者不仅构思精巧,语言也很精妙,同学们也一定想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