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诸葛亮文学常识部分:表:古代的一种文体。“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精忠报国之心,或献攻略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唯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灿然于文苑。这是因为孔明之作,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忠心可鉴。言辞质朴无华,恳切感人。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诸葛亮(181─234)三国时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早年避乱于荆州,曾躬耕于南阳隆中。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共图大业。次年,他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击败曹操,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称帝后,拜他为丞相。刘备死时托付他辅佐后主刘禅,后卒于军中。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以散文著称。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代表作是《出师表》。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大家比较熟悉。你知道的有关诸葛亮的哪些歇后语?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作事--------干干净净·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读准下列划线字的音。崩殂()疲弊()陛下()恢弘()妄自菲()薄()以塞()驽钝()陟()罚臧()否()裨()补阙()漏cúbìbìhóngfěisènúzhìzāngbìquēpǐbó郭攸()之费祎()行()阵和睦长()史猥()自夙()夜忧叹以彰其咎()咨诹()以遗陛下()斟()酌()损益yōuyīhángzhǎngwěisùjiùzōuwèizhēnzhuó攘()除rǎng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死亡民力困乏实在时候然而懈怠宫廷内奋不顾身推测原因特殊待遇恩情向应该扩大发扬光大发扬过分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进言规劝先帝开创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然而朝中官员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身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的志气;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阅读第一段,思考:1.作者指出当时的形势如何?2.值此“危急存亡之秋”,内外大臣表现如何?3.内外大臣如此,作者希望国君又当如何?4.由此得出作者提出的第一条建议是什么?第一段分析危急存亡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不利追殊遇报陛下不懈于内忘身于外有利诚宜……不宜……(正反)(广开言路)开张圣听返回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丞相府中提升惩罚有差别做坏事犯法忠诚善良的事处罚或奖赏表明公正清明的治理偏爱判定皇宫中和丞相府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法律条文,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该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阅读第二段,思考:1.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建议是什么?2.为什么要提出这条建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宜付有司不宜偏私以昭平明之理第二条建议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