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解放”成为开启“学堂”的钥匙---“六大解放”精神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体会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中学徐军(窎226340)【摘要】: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善于创造”。这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本人在教学中努力践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构建学生参与的“学的课堂”。本文拟从六方面即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善思敢问;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身体力行;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察言观色;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会道;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去感悟“物理即生活”;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发展个性,谈谈“六大解放”精神在自己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关键词】:陶行知、解放、参与、学堂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对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善于创造”。这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倡导:“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这“六大解放”,凸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使每个学生自己去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感悟、主动创造。要想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自由权还给学生,就必须要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口、空间和时间”。我在教学中努力践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构建学生参与的学的课堂。下面,我肤浅地谈一点自己的实践和体会。一、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善思敢问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数人的创造力”,这足以说明了我们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就必须从教学民主入手,在解放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创造萌芽要积极的培植和爱护,使学生养成勇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充满民主精神的课堂教学,应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学生“学”的过程实际上与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可以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达成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充分调动学生,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从一个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物理作为一门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比其它学科更易于触及学生的思维及能力发展,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要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接受能力培养和训练就不能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很乐意参与的并且适合学生操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实验室里,最好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式的小组合作探究。当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施探究时,学1生会有一种前所未知的神秘感,能充分发挥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乐意学习和探究。同学们注重课堂上的每一个思考、每一个参与,这样才能在充满悬念的生物探究中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才能从乐学中逐步充实自己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素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教学的难点,可以首先以“物体不受力时将怎样运动”设疑。学生限于经验,感到这个问题既有趣又荒唐,认知发生了冲突,心中顿时生疑,求知欲上升,并纷纷要求用实验来研究。“如何减小小车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直至不受力?”学生立即参与讨论,思考解决的方案。随后参与了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后在不同平面上运动的实验。在此基础上,经过积极思考、想象、科学推理而得出结论。然而有的学生又另生疑问:生活中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有实用价值吗?正是这些接踵而来的质疑推着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升华,探索的深入。二、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身体力行陶行知先生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达到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