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阅卷后的思考江苏省如皋中学黄建梅226500一、阅卷情况简介有幸被邀请参加今年的省高考物理的阅卷工作,今年的阅卷工作与去年网上阅卷的状况大致相同,绝大部分的阅卷员都是南大或南师大的研究生,也有少数来自中学的教师,阅卷的组织者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学教师不是阅卷的主力军,只是来参与、体会阅卷的过程,以期对中学教育有所启示和帮助.由于同一份试卷至少通过网络先后随机地发送给两位阅卷员评阅,得分后系统将比较这一题的两次得分结果,若相差不大,在允许的范围内,则两次分数的平均值即为该题的最终得分;若悬殊太大,则该题会被系统自动地再次发送给第三个人,第三个人可以是有“一棰定音”权力的“题组长”,他可以专门处理这些“超误差卷”,这些试卷一旦经他批阅,的得分就成了学生的最终成绩;当然,第三个人也可以是普通阅卷员,他批阅完之后的得分自动会去跟前面两位的分值匹配,若两两匹配之差在设定范围之内就采纳两者的平均分(或按特殊算法给最终分,系统默认取平均分);如果第三个人所给的分值还无法跟前两者匹配,系统会把这份试题发给第四位阅卷员;因此这份试卷即使有批阅误差,但经过3-5个人批阅之后一般总能找到两个老师的分数来匹配出最终成绩,同时,各题分数统计也均由电脑完成,减少人为的统计错误,所以在主观题的批阅上,评分的科学性、公正性确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高考阅卷和我们平时的教师阅卷最大的区别就是关注的目标不同.我们教师平时关注的是学生错在哪儿?怎么错的?高考阅卷的组织者关注的是阅卷的正确率和效率,而阅卷员关注得更多的则是阅卷效率了,因为越快拿的钱越多,且还能受到阅卷组织者的表扬.在阅卷的过程中,对照阅卷细则,阅卷员必须按顺序顺利地看到可以给分的关系式和结果,即所谓的得分点,才能给分,否则即判该题零分.因此,快速找到得分点自然是阅卷员梦寐以求的事了.以第19题来说,作为最后一道综合性试题,共有四个小问题,虽然对学生无论是分析、理解能力,还是计算、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但除少数差生空白外,绝大部分考生都努力地写满了试卷的答题区.面对这样的答题状况,还要将四小问的得分值加起来通过键盘输入总得分并敲两次Enter键才算阅完一题,可最快的阅卷员的阅卷平均速度可达7s~8s/题!因此有些考生由于解题缺乏规范化训练,条理性、规范性差,虽然卷面上写得满满的,但有效得分点却极少.由此可见,解题时表达字迹的工整度、解题条理的清淅度和得分要点的醒目度对考生争取得分是多么重要!二、问题及对策综观江苏15.8万物理考生的答卷,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感触颇深.下面就以今年物理高考中考生答题情况为例,分析考生产生失误的主要原因,以期寻找良策,能对今后的物理教学及高考物理的复习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1、仔细审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基础审题过程是体现一个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反映了考生的逻辑判断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展示了考生思维的过程及其思维的严谨性.一个物理问题,无论难易,仔细审题都是正确解题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从这次阅卷中我们发现,在完成第19题时,大家预测考生第(4)难以完成,而认为第(3)问求金属棒上的焦耳热不会有问题,事实上,15.8万考生本题只有1000人全对,得分率仅为0.6%,恰恰相反,并不是第(4)问完成得最差,考生都栽在第(3)问上了,他们不是不会求焦耳热,都是由于审题不慎而误求了整个闭合电路的焦耳热而导致失分;第16题的第(2)问明确提出要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来证明该结论,但考生却只关注要证明什么结论,忽略了题中证明该结论的方法要求,因此大量的失误都出现在证1明过程中规律的选择上,而不是证不出结论;而在第18题的第二问中要求估算银河系中氦的含量,不少考生将“含量”直接理解为绝对含量,即总质量或其物质的量,但题中第一句话中就给了“含量”定义,为一百分比值,考生若仔细审题,就不会带来理解上的分歧;实验题13题的第(3)问,考生应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可以轻而易举写出变量I和R3的关系式,但题目中明确要求作出有关物理量的线性图象并写出线性函数,这意味着要求我们选择适当的自变量和因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