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以求超越自我——高中课程改革经验总结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取得一定的成绩,获得一些经验。现将取得的经验总结以下四个方面,共同探讨。一、课程整合方面1、课程整合目标(1)教学目标多样化。根据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阶梯式、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达到基础性的均衡发展和个性化的特长发展。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师生平等参与、真诚合作,体现“动中学”“议中思”“感中悟”的教学本质;潜移默化,在自悟中促动学生的心灵。在这一模式下,整个课堂,学生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积极参与、勇于表现,课堂充满智慧的火花和创造的快乐。互动式、人性化的课堂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2)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网络等手段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3)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现代化,使生物教学跳出文字和教室,使学习成为兴趣,让学生成为主体。(4)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利用课堂或课外时间,就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或网上咨询,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5)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进行自我改造、重组、创造,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以拓宽其视野,扩充其“内存”。(6)教学结果创新化。信息技术的介入使生物课程学习的环境得到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必将形成。2、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就是利用多媒体网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为生物教学改革提供最佳环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基本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二、备课策略方面1、准确理解教材内涵要准确地理解教材,反复地盘熟、盘活教材。理解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课程标准对教学的要求是什么,有怎样的三维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是什么,与原教学大纲下的教材相比,课标教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课程意图,如何体现模块的特点,如何合理安排课时,等等。2、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原则上应当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就一节课而言,在三个维度目标之间可能会侧重某一个维度,有的很难找出明确的能力目标或情感目标1则可以把它当作隐性目标处理,避免牵强附会。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应当具体、准确,尽量使用课程标准中列出的行为动词。3、科学追求教学艺术(1)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好的问题呈现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突出了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的办法,不少章节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处理每节课层次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围绕某一中心问题,设置问题串,联系问题串的解决达到突破中心问题的目的。(2)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课堂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越来越多。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由原先的整课式教学课件转变为片段式课件,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备课过程中要发挥好传统手段如板书、板图等的作用,课堂板书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高超精湛的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炼和浓缩。(3)组织合理的自主学习活动。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生物学教材增加了实验、探索、模型建构、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调查、制作、课外实践等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合理组织。教师应留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观察、验证、推理、分析、交流等活动。(4)预设有效的课堂生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