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策划”应该解释为“计划、谋略”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预设活动,是一项有效运用各种策略、方法来实现目标的系统工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离不开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策划。在听完我们学校一位资深语文老师的公开课后,我不禁产生了“听她的语文课真是一种享受!”是啊,课堂的气氛那么活跃。后来我会经常拿着听课笔记找到她,本来是同一节课,怎么感觉和上节课截然不同呢?后来,经过她的启发,我总结了“两套”教案,其中一个是常规教案,另一个是“活”教案,常规教案中注明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活”教案则注明的是哪个班级采用什么方式授课的难易度,补充和扩展的内容等,比如:1、9月5日对所任课的两个班的语文情况进行调查,从结果看,二班学生基础较好,语文兴趣浓厚。四班的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基础较薄弱。2、我准备在二班采用“自学加引导”的方式教学,四班呢,准备从基础做起等。当然,这些要灵活运用,课堂教学要依据实际需要和教学状况而定,要想向每一节课要效果,科技情报认为还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新的课程内容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以及学习活动进行前的心理状态抢救无效多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总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在实施教学辞去前,如果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就很难做出科学合理的策划,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能摸索前进,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充分地了解学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不同班级,不同的学生在学情上存在差异。对兴趣较高的同学采用激发、引领的策略,对于兴趣低的应从基础抓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改变教学策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据此展开教学。从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关系是课改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者的共同基础。教师要放下“架子”,心中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策划教学活动,使自己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三、教学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生攻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宽,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以前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状况,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避免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起点脱节如果教师一如既往地从零教起,有的学生就只能“懂装不懂”、“明知故问”了这样,将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探究的空间、造成教学低效甚至是无效。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在教学前,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学习习惯、心理状态、年龄阶段、心智水平、思维方式等进行充分的了解。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一个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环节构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策划的过程,课上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在策划教学活动时,应对教学活动的多种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其中主要功能因素还是学生,在教学活动实施以前,我认为应进行预设性的策划,使教学活动最优化。把教学策划引入教学,是一次深刻的教学变革,符合当前新课改的精神,主教学更加生动化,更具有创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