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快乐,共享幸福我所任教的班里有个男孩,他的名字是闫xx。他是一个个子很高,身材标准的男生。正因为他的外形很优秀,所以很多教练来学校挑学员,总是榜上有名。从他的外形上,根本看不出他是一个智力有障碍的孩子。他平时比较淘气,课上总是爱玩尺子、铅笔等东西。在学习方面并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他特别希望能和同学们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同学们能够和自己玩儿,得到大家的喜爱。通过家访活动,从和他的妈妈的谈话中,我对这个孩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发现,他的右脚有侧翻问题,所以导致这个孩子走路不稳。多次求医问药,也没有很好地疗效。现在,在课间活动、体育活动中,我都发现他的动作不协调。再加上这个孩子的视力还不理想,影响了他的生活。可是,妈妈没有放弃他,每天在家里认真地辅导他的功课,语文、数学、英语书上总能看到妈妈密密麻麻的笔记。妈妈也真诚希望老师能在学校生活中多关心他,让他进步我也下定决心,一定多帮助这个特殊的孩子。一、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通过利用课间时间与这个孩子的聊天和平时我对他的观察,我知道了:1、平时比较活泼,喜欢与他人交往。家里经常有同学来玩,气氛很融洽。2、在和同学交往过程中,容易发生矛盾。3、学习动力不足,比较贪玩。4、想跟同学们成为朋友,能一起快乐地生活。二、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更多的支持手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因为它真切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迷人景色而流传千古,如果细心揣摸一下,这首诗也包涵了对社会、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在认识自我的问题上,又何尝不是一个美妙的注脚呢?古往今来,人们想了解又最难了解的正是自己。“认识自我”是一直萦绕在人们心头的一个难题。中国不是有句成语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吗?古希腊戴尔波伊神托所的入口处不是矗立着“认识你自己”五个醒目大字的石碑吗?其实,所谓“自我认识”,就是作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如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尊心、自信心等等。自我认识是由主观的“我”(I)对于客观的“我”(me)的理解和觉察。自我认识在交往活动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有的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给自己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盲目冒进,结果弄得鸡飞蛋打(别人也可能认为他自命不凡、自命清高、骄傲自大,不愿同他交往)。也有的人过于自卑,对自己的评价低于自己的实际水平,因而畏首畏尾,萎靡不振,一事无成。甚至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做出一些有损他人利益的举动。如果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言行,的确是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交往者的。所以客观的自我认识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交往过程中,自信心、自控力和自尊心等三种心理品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三种优秀心理品质在自我认识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树立自信心,才能使人冲破害羞的屏障,主动与人们结成友谊;只有具备自控力,才不会过于顶真,为区区小事而得罪朋友;只有形成自尊心,才能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荣誉,做一个高尚的交往者。(一)自信心及其培养,自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只有自信,才能使人自强不息,不达目的不罢休。而自卑只会使人自暴自弃,无所追求。建立自信心是我们每一个人宝贵的需要,是我们交往成功的前提条件。自信心的形成有三个途径:成功经验的获得、客观环境的期望和评价(尤其是权威人士的评价)、正确的自我评价。(二)自控力及其培养,自控力又叫自制力,是人们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一种能力。自控力是坚强意志的一种表现,有自控力的人才能为了达到目的而控制自己的情感,约束自己的言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伟大的意志不仅善于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而且也善于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拒绝某种东西。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机器,没有抑制力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意志。”自控力在交往中主要表现是能够用理智和意志的力量去驾驭冲动的消极激情。要培养自己的自控力必须做到明理、适时奖惩、宽容、自制、转移和自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