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之分析综合考纲解读语文学科“考试内容”部分有关“古代诗文阅读分析综合”具体包括三点:(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始终带着以下几个问题:①文章写了哪些人的哪些事;②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③文章说了什么道理;④文章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记叙性文章: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文:要找出其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文:要理清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和评价人物及事件。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按空间顺序归纳,按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等。读文的基本技巧:1、整体解读文章高考选择“浅易”古文作为阅读材料。具体地说,就是选择比较典范的史传文中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的片断。依据这一特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知人、明事、辨理(1)知人。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搞清楚。(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3)辨理。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2、倒吃甘蔗层层划读所谓“倒读法”,就是借助于题面来阅读,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这是一种辅助方法。当我们做文言文试题的时候,可以先阅读信息筛选题和文意分析概括题这两个题目,利用其中的信息来帮助我们读懂文章。(1)筛选信息的试题。筛选信息的试题,在题干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抓住题干所规定的这些筛选信息的“中心”,再去读文章,就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析和概括文章的试题。这类试题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一般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题目一般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而这“不正确的一项”并非全错,而是大部分正确,只是个别小地方与原文不一致,因此这四个选项可以成为再读文章时的“导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倒读法”的运用。3、题文对应,由文及题题目由文章而来,主要是针对文章内容的,答题就要分析题目与文章有关内容的对应关系,从选文的整体出发来研读与题目相关的局部,以形成答案。具体地说,就是把选项的有关要求与原文相关部分作具体对照,以确定答案的正误。强调“题文对应”,也是有针对性的。一些同学解答文言文试题时,往往就题答题,不顾语境,不顾全文,往往出错。这种教训也是应该记取的。从内容上看,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大多为“一人多事”型,即选文围绕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特点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简历和突出事迹。文章结构一般可以概括为: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事件④……所谓“层层划读”,就是在每读完一个事件(或人物)片断时,在文章中用铅笔以竖线划出,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利于读懂原文意思,理清文章脉络;二是即使对原文中的内容读不懂,但也可以知道这个事件发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是谁和这个人之间的事,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