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穷人们——《穷人》文本解读《穷人》这篇课文改编自雨果的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这首长长的叙事诗学生读来有些困难,这个月初我们班级曾经推荐阅读了《普希金童话》,也是这样的诗歌形式,不少学生没有读懂,可是经过托尔斯泰的改编,我们却能很容易读懂这篇催人泪下的小说,作家如何将这样的经典作品呈现给大家的,就是想带着孩子们一起探寻的。一、对比描写,穷人是两个伟大的母亲1.对比的环境描写,桑娜是个好妈妈环境描写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六年级的学生其实不是第一次接触到环境描写上学期我们学到的微型小说《桥》这篇课文中就有大量的环境描写,学生们初步体会到环境描写对于渲染环境,烘托气氛的作用,这篇课文的环境描写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到,“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出示句子,让学生在朗读中发现屋内和屋外环境的对比,感受到屋内的干净、明亮、舒适和温馨,桑娜这个女主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勤劳能干,热爱生活的好妻子好妈妈。2.对比的神态描写,西蒙也是个好妈妈在课文的第7小节,写到的是桑娜来到西蒙家里看到的情景,对于西蒙这个人物,学生容易忽视,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抓住文中西蒙“死的宁静”和她的两个孩子“睡得正香甜”鲜明的对比,体会“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这句话,想象临死前的西蒙到底想抓住什么?是放心不下的两个孩子,是想抓住孩子看最后一眼,是想对孩子说最后一句话,或许她原本就像把孩子们托付给邻居桑娜·····可是这个伟大的母亲来不及做这一切了,所以将无限的伤感留给了读者。二、心理描写,穷人是心地善良的邻居课文第二自然段“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这是积极乐观的桑娜;第三自然段中“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这是关心邻居的桑娜;第八自然段“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个双重否定句看到的是心地善良的桑娜。拥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桑娜,还会是个穷人吗?当然课文中最集中的心理描写集中在第9自然段,桑娜大段的心理独白“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将桑娜由害怕丈夫责骂开始自责到最后下定决心要抚养两个孩子的心理过程描写得清清楚楚,大量的短句“是他来了?”“不,他没来!”“为什么把他抱过来啊?”桑娜的矛盾中我们甚至看到了她的一丝后悔,想到至今生死未卜的丈夫,觉得会给丈夫增加很大的负担,不知道如何向丈夫开口,不过很快,“嗯,揍我一顿也好!”那时的桑娜已经下定了决心,自己以后会更加辛苦,会因此挨丈夫一顿揍,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两个可怜的孩子能留在家中照顾。这是一个怎样的桑娜啊!我们似乎一时找不到最合适的词语形容她。这样的桑娜还会是个穷人吗?三、语言描写,穷人是勇挑重担的丈夫从十二自然段开始,渔夫终于平安归来了,相信读者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同时不免担心桑娜会不会挨揍,在这样的阅读期待中,渔夫的语言描写“嘿,我回来啦,桑娜!”知道妻子一定会等待他回家;“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也是和桑娜一样积极乐观;“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和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独白相同,渔夫做出这个决定也是有过思想斗争的,询问妻子怎么办?其实是渔夫自己的思考过程,家里已经有五个孩子了,现实的压力是明摆着的,他不能轻易下决定,但是很快,善良的本性使他做出了决定,就多了两个人,也许就是多撒几次网罢了,“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引导学生抓住“熬”,回到文本寻找能体现穷人“穷”的内容,物质上的贫穷并不能削减他们人格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