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筑造他们自己的桥带这个班数学已经有两年多,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钻研教材,努力备好课,课堂中也尽力地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本以为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和孩子们都建立起了基本的默契,我们可以好好合作完这六年。没想到三年级下学期开学伊始,数学课堂上却频频出现了这一幕:我在课堂上出示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但是一到反馈的时候,举手发言的学生总是寥寥无几,而且每次都是那几个成绩较好的学生。更有甚者,一个学生汇报完,就再也没有发言的学生了。然后就是我百无聊赖地唱“独角戏”。面对这样没有思维的火花的碰撞,如同“一潭死水”的数学课堂,我坐不住了,静下来反思,难不成,数学课堂也有“三年之痒”?咨询办公室同事,部分人也有同感,觉得是因为学生长大了,考虑问题更加慎重了,回答问题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举手了,这个问题到了高年级会更严重。找来部分学生私下交流,告诉我的是:“数学题答案一般就一个,别人说过了,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老师最后都会说的,我们说来说去都差不多,还说不好,不如让老师自己说”;“数学题会做就可以了,不用说那么多吧?”数学课堂真的无所谓“说”的问题吗?当然不是,俗话说:“想得清的人才能说得清,说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在课堂上,敢说的学生往往思维清晰,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见解。说的人多了,还能大幅度地启发、激活其他学生的思维。于是,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为的就是让学生在我的数学课堂中想说、要说,还能说得好。所以,这一个学期,为了鼓动学生一起“说数学”,我做了以下尝试:一、我不说,你们来说。记得很多学生对我说:“老师最后都会说的,我们说来说去都差不多,还说不好,不如让老师自己说”。为此,我在班上宣布:“老师今后在课堂上会尽量少讲话。”“那课谁来讲呢?”学生向我提问。“你们自己啊!”我回答。记得第一单元是学的是“位置与方向”,其中有很多根据提供的示意图说行走路线的练习。我收集、绘制了十几份平面图和路线图,连续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说行走路线。因为对八个方位还不熟悉,张宏涛在说到一半的时候停顿了,眼睛习惯性地落到我脸上,按以前,我就该帮忙接下去了,这回,我不慌不忙地说:“谁要帮忙?”一个学生站起来帮他说完后。我又说:“张宏涛,你没过关哦!下节课,你还得说。”听到我这样讲,不少学生课间也没有休息,反复地练习。最后,所有学生都顺利说完。我总结道:“瞧!你们都说得不错啊!课堂交给你们自己,我放心!”就这样,两节课的时间,不但让每个学生都开了口说数学,通过说,这一单元的知识,学生也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巩固。这样下来,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轻松多了,学生也积极地参与进来了。二、你会说,上台慢慢说。每个班上都会有几个特别能表现的学生,我紧紧抓住这个资源,激励其它学生向他们看齐。一次在讨论“24时计时法”的一个问题时,说的是“一列火车21:22从首都北京发车,次日晚上8:29到达广州。这辆火车运行了多长时间?”这个问题涉及到两天的时间和“12小时计时法”与“24小时计时法”的转换,很多学生不知所措,我刚想上讲台讲解,转念一想,还是让学生讲吧!于是,举手的何文轩同学开始解说他的思路了,可是因为说得过快,一部分学生还是没弄明白。何文轩向我提议道:“老师,我上黑板上,给他们画个图,向他们慢慢解说,可以吗?”“好主意。”于是他走上讲台,有条不紊地画起了他的示意图,详细地讲解起来。终于,大家都听明白了。我很高兴地总结道:“小何老师,这道题你讲得太好了!下次欢迎你继续上讲台讲题。希望班上今后还能出现更多的小老师。”从那以后,很多学生都以走上讲台给同学讲题为荣。三、我错说,你来纠正。为了让学生多说,在教学中,我还试着让自己扮演“犯错者”的角色,为的还是激发学生说。自己故意将一些学生很容易错的题说错或者做错,然后若无其事地接着讲课,学生肯定会发现我的错误,然后,就是我在一边默默地聆听学生的“指教”。记得在学了面积后,学生常常将周长和面积单位混为一谈,一次在计算一个边长为4米正方形的面积后,我故意多说了一句:“看,它的周长也是16,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