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交通四项工程服务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积极支持和服务“三农”,是交通工作的重要职能。“十五”以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扶持农村、反哺农业、回报农民”为出发点,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全面开展农村交通建设。新(改)建二级公路196.6公里,新铺油路(水泥路)545.6公里(含村级公路),完成了27公里大富水汉水河航道疏浚工程,新建了26座桥梁,改造农村客运站一座。目前,全市公路通达总里程1221.7公里,其中省道75.6公里,县道153.1公里,通村水泥路(油路)357公里;拥有二级客运站1个,四级客运站4个,港口码头2座。基本形成了两横(汉宜公路、八汤公路),三纵(田店至义和、杨河至天鹅、吴台至长江埠),一外环为主骨架,以XX县区为中心、干支相连、港站配套、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为推进应城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着力推进农村交通提速创优、加快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们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为民办10件实事之一的要求,大力实施了“四项工程”,加快农村交通建设,努力为建设应城新农村服务。一、实施“农村路网硬化工程”,让农民朋友早日走上油路和水泥路“建好农村路,服务新农村建设,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副产品外销的车子开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路子通到家门口。”我们秉承这一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今年我们重点完成2条干线旅游公路建设,即八汤线和皂曹线二级路改造工程,总长30.6公里;3条通乡公路建设,即应天线、南虾线路面续建工程和雷潘线改造工程,总长25公里;15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年底实现75%以上的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为确保农村公路建设顺利实施,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在政策保障上,我市于2005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通村公路建设的意见》。在资金保障第1页共4页上,采取了多元化筹资模式,一是政府投,市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每公里水泥路补助2万元,沥青路补助1万元。(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各办事处、镇、场也相应出台了激励政策,每公里油路或水泥路补助1万元;二是交通补,省交通厅对干线二级公路建设每公里补助50万元,通乡公路建设每公里补助30万元,通村公路建设每公里补助10万元;三是群众捐,各地坚持了“不搞强行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积极鼓励本村农民及争取本籍在外四有人士捐资修路;四是部门扶,利用省、市扶贫对口单位、小康工作驻点单位、市直联系单位资助帮扶修建通村公路;五是社会融,利用优势资源转让和出让冠名权筹集一部分建设资金。同时,我们加强资金管理,做到“四个严格”,即严格财经纪律,严格预算管理,严格成本控制,严格审计监督,真正实现了“事前有控制,事中有检查,事后有监督”,确保了建设资金不流失。在质量保障上,我们积极发挥和借鉴干线路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将“四制”管理和“三级质量保障体系”引入农村公路建设之中,高标准、高质量建好农村油路和水泥路。目前,应天线、南虾线、雷潘线、皂曹线正在进行路面沥青铺设;八汤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通村公路已修建110多公里。二、实施“农村公路管养工程”,让农民朋友走上致富畅通路俗话说,三分建设七分养护。农村公路养护主体在地方政府。养护工作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现有的农村公路因养护跟不上,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为了让农民朋友走上致富畅通路,2005年,我市在认真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订出台了《XX县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按照路权主体对农村公路实行分级管理养护,并要求各级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村民委员会要加强对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确保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不受侵犯,农村公路严禁超限超载车辆通行。在资金筹措和管理方面规定,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自愿投入及拍卖公路冠名权和公路旁树木经营权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方式。其中市第2页共4页财政每年每公里补助1000元,镇(办事处、场)每年每公里补助500元,村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