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第一,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在阅读春夏秋冬四个段落时,采取“帮、扶、放”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有梯度,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学情和学生特点。此外,在多音字“没”的处理上,不仅让学生能读对,还要让学生明白如何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本句中的含义,从而选择多音字的读音,抓住了教学的契机,注重学法的引领。通过小组学习,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营造互学互助情境和竞赛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团结协助,在交流中互相竞赛,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孩子们学习的潜能。及时有效的学法指导,不仅让学生明确了本堂课、本篇文章的学习方法,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写景散文的阅读范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阅读教学抓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体会。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体会文章准确地理解、运用词语、恰到好处地表达,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的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能抓重点词句,符合三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第三,教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学习个性,根据学生的反馈,先学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季节。同时,在学习每个季节时,也通过提问“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让学生带着感情学习课文,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第四,习作指导时,缺少了对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引领。文章的作者笔下的小兴安岭是美丽的,这是因为作者对小兴安岭抱有喜爱之情。学生写自己的校园,也应该让学生明确,秋天的校园是美丽的,是因为学生对校园有喜爱之情,所以才会有这种感受,让学生带着对校园的喜爱完成这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