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买菜去活动目标:1、认识1元、5元、10元人民币,学习钱币的兑换。2、尝试迁移兑换经验,运用符号表示兑换结果。活动准备:1元、5元、10元的纸币各一张,幼儿玩具纸币若干。活动过程:一、认识1元、5元、10元纸币。1、观察1元人民币。小朋友,你们看这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知道的?2、比较和观察5元、10元纸币。你们看,这些又是多少钱?上面有什么?﹙数字﹚还有什么字?﹙元﹚。3、辨别三种纸币。逐张出示纸币,让幼儿观察纸币。二、学习1元、5元、10元的兑换。小朋友,这是1元,5个1元是多少钱?和这张5元一样多吗?(把5个1元放在一只手中,另一只手举起一张5元问幼儿,使他们知道它们是一样多。)10个1元是多少?(同时一张一张地拿10个1元)10个1元和这张10元一样多吗?(一样多)10元钱是几个5元?5元是几个1元?(拿不同面值的纸币让幼儿数一数,了解几种不同兑法。)三、尝试迁移兑换经验,运用符号标示兑换结果。1、出示挂图,讲述画面的含义。玲玲和妈妈买菜,她需要兑换一些钱币,要把10元的分别兑成1元、5元的纸币,请小朋友把兑换到的纸币圈出来。然后在右边圈出与左边硬币相同数量的纸币。交流兑换结果,同伴间互相检查。四、游戏"凑钱"。(1)、教师交待活动要求"今天小朋友上课很认真,特别棒,老师想到超市去买东西奖励小朋友,可我只有一张10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元、2元、5元的零钱去请你们帮我换,你们想想可换几张1元、几张2元、几张5元,请你将每种钱的数目在记录单上记录下来。"(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3)、请个别幼儿讲述操作结果,教师将活动结果展示出来。(4)、集体检查凑出的每份钱是否都是5元。(5)、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不同的方法凑出5元钱。五、活动延伸。1、在幼儿认识人民币面值时,教师应从钱币上的数字上引导幼儿认识不同面值的钱币。2、本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利用其他时间(活动角、下午活动等)再认幼儿玩凑钱的游戏,巩固幼儿对人民币的认识。大班数学活动:买菜--课例设计意图:我们从幼儿在数学活动室的操作和集体活动表现看出:幼儿已对抽象的加减算式有一定的立即,但字实践运用中比较欠缺。此外,我们经常将计算与应用题分开教学,使幼儿无法把抽象的加减算式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为此,我们试图通过集体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运用的情境,即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又激发幼儿在生活中继续主动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的兴趣。目标:1.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进一步立即10以内的加减,学习用编题三要素表述计算过程。2.在编题表述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加减法结局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准备:小菜场场景布置:青菜1.00、西红柿2.00、大白菜3.00、鱼6.00、肉7.00、螃蟹8.00.供幼儿操作的小菜图卡各18张,调价标牌2个。幼儿操作记录纸1份,笔1支。过程:一、了解价格1.今天,我们一起去娃娃城的菜场买菜吧。这些菜都要多少钱?2.今天的菜价有什么变化?分析:从幼儿原有经验出发,关注调价牌,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运用了情境游戏的创设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二、调价1.用编题三要素表述加价的菜。例:谁能用三句话把青菜价格的变化说出来?提问: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算的?为什么?2.用编题三要素表述减价的菜荤菜价格有什么变化?(降2元)例:您那个用编题的方法说说肉的价格变化吗?第三句话有什么不同?3.降价了你是怎么算的?请幼儿摆减法算式。分析:运用编题的三要素,学会以陈述的方式讲述调价的过程,并且在教师的引领下,尝试编带提问句的应用题。发现幼儿在编题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编题的严密性不够,而且自己在执教的时候,也不敢回应孩子,如有的幼儿说:"青菜原来是1元钱,现在涨价了1元钱,现在又变成了多少钱?"编题的两个条件和提问的精炼不够,对于孩子懂的意思,课堂上的我只是提醒了孩子们注意表达更清晰,忽略了编应用题的严密性和孩子们适当要选择富有逻辑的编题关键词。如"原来……现在……",应该给与孩子们更为确切的表述。三、买菜算钱1.如果我给你10元钱,你可以买2样什么菜?2.幼儿买菜3.算两种菜的价格(1)谁能用你们买的菜来编一道三句话的应用题?(提示:第三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