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知道什么是平面镜;(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3)能应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过程与方法:(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倒影图片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3)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通过小品表演体会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与热爱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光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初二的学生对物理充满了好奇心,但对物理知识与方法的认识与掌握还十分的粗浅。所以本节课在设计是充分考虑了以上因素。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二)教学设计与学法指导1、通过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领略物理学的特点和魅力。2、本课的重点是: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从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开拓学生思路,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方向性进行训练,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3、本节的难点是实验探究的过程,从三个方面来突破:(1)复习探究环节、(2)路标式引导探究(通过提问的方法解决难点问题)(3)分析解决常见的一些问题,加深对成像特点的理解。4、通过小品表演体验,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及体验物理知识的有用性、趣味性。[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引入:欣赏泰姬陵图片、引入平面镜本身的特点,及对物、像、镜面的认识,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一、平面镜:平镜的水面、平板玻璃、平滑的金属面,都能看作是平面镜。陆地上的“泰姬陵”是实物,-1-水中的“泰姬陵”是陆地上的“泰姬陵”在平面镜中成的像。镜面即“水面”。再次观察泰姬陵图片,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中,像与实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即“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新课教学二、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首先复习科学探究的七大环节再依次进行探究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2[学生讨论、归纳]进行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但要说出自己的猜想依据)(1)、像与物等大?近大远小?(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左右相反?(4)、实像?虚像?(若学生未说到,老师可提示)……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明确探究目的:可把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用问题解决的方式逐个突破,也就是讲清为什么要这样进行设计?可分步完成(1)如何验证像的虚实?(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进而找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3)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4)实验中用普通的镜子可不可以,为什么?(5)如何验证像与物左右相反?[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具体的方法:虚实验证法:……大小验证法:……等距验证法:……左右相反验证法:……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图片步骤示范(2)记录数据的表格,(实验数据要实事求是地记录)[学生:实验、记录,分析、讨论、归纳]……5得出实验结论: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左右相反,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上述特点中,哪一点还比较难理解?“……”,引入小品表演6、交流与评价:(1)有没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