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下2.第一朵杏花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3页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通过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通过读文,让学生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学生活动单教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传神。通过朗读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通过读文,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活动方案】活动一:学习第一段1.小组内分角色读书。2.你觉得竺可桢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从哪儿读懂的。3.交流。4.仔细品味提示语。活动二:学习第二段。1、2步骤同上。3、比较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人物对话的不同写法,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4、想象,试着给文章的对话补充提示语。活动三:体会文章的题目的含义。为什么课文要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呢?活动四:深化主题。竺可桢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如果你也能做到这几点,你会做成功什么事情呢?活动五:课外拓展阅读。交流课前搜集的一些中外名人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学到什么呢?一、激发研读兴趣。1.抛出问题:有人说课文的最后一节可以去掉,你认为呢?2.讨论解决思路。3.引导学生寻找课文内容上的前后共同点。4.引导得出结论。二、品读第一大段。1.分角色感情朗读。2.评读。3.引导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这段文字中最打动你心灵的词或句子又有哪些呢?主要抓“您又来看花啦”中的“又”等词,课后练习4-1和“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两句话。4.引导感悟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三、品读第二大段。1.分角色感情朗读。2.评读。3.质疑:为何人物对话没有读错?引导:记叙事情时。有时可以省去人物语言提示语。比较一、二两大段中人物对话,体会记叙方法的多样性。4.想象,给课文补充提示语。5.练习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突出人物特点。四、激发思考兴趣。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五、宽度拓展阅读。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竺可桢的自然日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2.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六、深度拓展阅读。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资料《詹天佑》,找出詹天佑与竺可桢的一个显著的共同之处,在重要处做上记号,感悟出一个道理。2.交流:如果我们学会了长期、精确做事,那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