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积累。2、理解诗词大意,品析名句,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学习重点、难点】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2、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课时安排】:三课时一、预习自测: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并解释后面的词语:一色裁()芙蓉()()罗裙:闻歌:始觉:乱入:二、自主学习:1、划分诗歌节奏,朗读、背诵诗歌。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三、合作探究探究点一:《采莲曲》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探究点二:“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第二课时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秘书监。主张抗击金人,收复失地。以正直敢言,累遭贬抑,晚年闲居乡里长达15年之久。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大家。今存诗作4200余首,不少抒发爱国情思之作。杨万里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50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形成独具特色的诚斋体。一、自主学习:朗读、背诵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探究点二: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训练案】当堂检测:1、《采莲曲》作者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___,因而被称为”___”.2、这首七绝从、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采莲女的劳动生活,但又不是描绘采莲的动作,而是以,刻画采莲女的形象,表现采莲场面3、全诗结合,生动表现出的意境.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是,号,朝诗人。第三课时作者简介: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一、预习自测: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并解释后面的词语:燎沉香()消溽暑()窥檐语()干宿雨()小楫()芙蓉浦()溽暑:呼晴:侵晓:宿雨:风荷举::清圆:小楫:二、合作探究:1、《苏幕遮》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一一风荷举”为什么比同样写茎叶的李文中“有风”“无风”二句、周文中“亭亭净植”显得更为形象、传神?《荔枝图序》【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翻译并背诵课文。2、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第一课时【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时代背景: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并亲自为之作了这篇序。2、作者简介:《荔枝图序》是一篇文,选自。作者是,字,晚年自号,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的观点。作品有以《》、《》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3、序是一种文体。一般是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文内容。4、文体知识:(1)说明文三要素:内容的科学性、说明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2)说明文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有总分式和递进式两种。(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八种。二、预习自测:1、通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缯()壳()枇杷()华()绡()瓤()醴酪()帷()2、重点词语解释:大略工吏帷盖华如橘春荣实如丹朵如葡萄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乐天指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不及一、二、三日者云膜如紫绡壳如红缯甘酸如醴酪3、译句: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探究案】一、自主学习:1、流利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2、结合课后注释自己翻译课文。二、合作探究,展示点评:1、通假字:华如橘,春荣。同义2、古今异义词:(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古:今:(2)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古:今:(3)春荣古:今:3、一词多义:实如丹,夏熟。一日而色变大略如彼,其实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