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图书馆文化保护与传承【摘要】文章概述了民族文化保护的意义及民族高校图书馆的使命,分析了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参与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民族高校图书馆参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扩大资金投入,多途径筹措资金;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共建共享机制;开展宣传工作,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职责。【关键词】民族高校;高校图书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一、民族文化保护的必要性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的社会成员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形式。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印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有着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民族的发展需要文化作为支撑。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每一个强大的民族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个民族成长和强大的必备因素,所以文化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1]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正遭受着流行文化的冲击,传统的民间文化和记忆正在逐渐消失,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成为唯一的文化补救途径,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潮流中依然日渐式微。因此,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势在必行。二、民族院校的使命没有多彩的民族文化的点缀,中华文化是苍白的。高校正处于中华文化传承接力棒上,因此实现民族文化的开枝散叶、民族文化的传播传承成为民族高校的使命使然。[2]民族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其办学宗旨就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经过六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民族高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办学特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基地,更是我国民族政策及文化对外交往的窗口,发挥着非民族院校无法替代的作用。[3]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关于文化第1页共7页建设的论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4]立足于国家和民族的高层次意义,文化本身承载的使命也是崇高的。民族文化承载着文化的特殊性,民族高校彰显着普通高校的特殊性,两组关系之间互推互进,互不排斥,更是相得益彰。而且在民族高校里,多民族主体之间的碰撞也更为直接和强烈,语言与文字,外在与内涵等多方面因素使得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变得复杂和激烈。西藏民族大学作为西藏第一所高校,也是西藏唯一一所民族院校,承担着发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是西藏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在全区高度重视特色文化保护,大力开展文化保护工作的时期,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基地,在满足学校基本教学科研需求的同时,必须承担起西藏文化特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三、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参与西藏文化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机构,一直为西藏文化发展与传承做着贡献。早在建馆初期,图书馆就非常重视藏学文献资源的建设,以民族学、藏学为突出特色,开展具有藏族特色的文献馆藏建设。1992年,学校图书馆成立了“藏学文献信息中心”,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开展特色资源建设,加强特色信息资源的集成整合,建立特色鲜明的学科资源保障体系。此外图书馆还承担着收藏、整理藏文古籍的重要任务,在六十年的时间里,将大量的零散的古籍串联起来,形成了研究藏族文化、社会、历史的主线,为深入挖掘藏族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截至目前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有德格印经院的珍贵藏文古籍,包括甘珠尔类、丹珠尔类、文集类、丛刊类、综合类等。日本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经》《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藏传佛教高僧弘法手迹珍典》《甘肃青海四川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以及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大藏经》对勘本等珍贵典籍。这些珍贵典籍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哲学、历史、宗教、文学、语言、医药、历算、第2页共7页建筑、工艺等众多学科领域,是开展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