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对照油画《开国大典》,能够描述当时开国大典盛况,能够列举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通过了解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及纪年方法,初步具备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技能,形成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2、过程方法与能力运用归纳法归纳出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分析关于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资料,培养阅读历史文献资料的初步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才取得了民族独立。胜利的果实来之不易,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统一作贡献的人生理想。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难点:新中国成立的背景。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战,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以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设情境,结合教科书导入。2、讲解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内容:第一、新中国成立的条件。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一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全国人民热烈盼望在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本着“民主、团结、严肃、负责”的精神,代表全国人民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等一系列有关成立新中国的法律文件和决议案,选举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国家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在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行动准则。作为中国人民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大宪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参加会议的各学派、各界人士,一致同意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作为共同遵守和忠实执行的行为准则,从而维护了中央政令的统一及政府各部门行使职权的一致性。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次会议为新中国成立作了重要的组织准备。结合“研习升级”中“知识拓展”栏目,向学生介绍国旗、国歌、国徽、国都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独立主权的标志。教育学生:热爱国旗、国歌、国徽、国都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无数先烈为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前赴后继,而新中国的建立,把这一美好理想变成了现实。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热爱着我们的国旗、国歌、国徽、国都,因为它寄托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关系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未来和命运。可自行设计相关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例如: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旗面,为什么是红色的?旗上的五颗五角星代表什么?为什么星是黄色的?四颗小五星为什么有一尖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寓意我们是黄种人,四颗小五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②你所知的中国历史上的纪年方法有哪些?新中国采用什么纪年方法?(从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用“干支纪年”的方法来计算岁月的流逝。所谓“干支纪年”,就是将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