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的内容、作用。(2)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2)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4.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5.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教学策略]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2.学法选择: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3.课堂组织形式:分组讨论。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示。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部分资料等。[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板书设计一、农业的进步: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二、商鞅变法: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课前准备:教师查阅书籍、报刊、网站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资料作出评价、指导。教学过程:导入: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故事,现在就由同学演讲“立木为信”的故事。由学生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这就是“立木取信”的典故。商鞅通过这一做法,树立了威信,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在秦国开始推行变法。你想知道商鞅变法的经过吗,你知道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商鞅变法”吗?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七课大变革时代”去感受和了解吧!(设计思路:故事导入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从南门扛根木杆到北门”如此容易的事情居然奖励50金,学生会产生好奇,最终知道是为了树立威信。教师,在引导,树立威信是为了商鞅变法,而兵荒马乱的时代为何要变法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效果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问: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说出在此之前我国使用过那些农具,比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等?接着提问:假如现在给你们一块土地开垦、耕种,你们可以从以下工具(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铁农具)中挑选一种进行劳作,你们会挑选哪一种呢,为全班同学讨论回答后,由一位同学进行归纳:石农具、骨农具、木制农具,青铜农具。让学生看课本第36页“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铁农具,原因是……(各抒己见)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知识,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培养学生养成看图的习惯,使学生较形象的认识铁农具通过假设拉进学生的历史距离学生通过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比较什么?教师结合课本第36页“动脑筋”进行总结:选“铁农具”,原因有二:①铁农具的优越性:石农具、骨制农具、木制农具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农具虽硬但比较脆容易断;而铁矿与他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而且质地坚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②冶铁业的发达:直到春秋后期,战国初期,我国掌握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使冶炼和成型效率以及产品产量都大为提高。补充:欧洲直到14世纪才炼出生铁,比我国晚了1900多年呢!因为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工业的发达,所以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了较快推广。板书: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有了铁农具了,干活快了许多,可还是干得很累,人手不够用,而家里的鸡、鸭、鹅、猪、狗、牛又整天白吃白喝,要是能出来干活就好了。大家都看到了,由于牛耕的出现使学生会露出惊讶而又自豪的的表情。学生会笑,因为鸡鸭鹅不可能用来耕地,不过他们会马上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