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工程问题和行程问题【学习目标】1.让学生理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的本质规律.2.通过对“工程问题、行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结合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工程问题中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行程问题中的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学习难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知识链接:1.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2.路程=速度×时间.解题思路:如果总的工作没有工作量,可以把总的工作量看作“1”.寻找等式,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题中所涉及的量.方法指导:根据方程设未知数的规律,我们尽可能的设小不设大,这样可以不用出现太大的分数而导致出错.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旧知回顾:1.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2h完成,那么甲独做1h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2.一件工作,如果甲单独做ah完成,那么甲独做1h,完成全部工作量的多少?3.行程问题中的路程、速度与时间有怎样的关系?自学互研生成能力【自主探究】1.几个工作效率不同的工作量之和等于总工作量,通常视为单位“1”.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a天完成,乙单独做b天完成,甲每天做,乙每天做;若两人合作c天,则甲做了,乙做了,两人共做了(+)c,余下的的工作量是1-(+)c.【合作探究】例1:课外活动时李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校办厂需制作一块广告板,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单独完成需6天”.现由徒弟先做1天,再由两人合作,完成后共得到报酬450元.如果按各人完成的工作量计算报酬,那么该如何分配?分析:本题中工作总量没有告诉我们,所以我们把它看作“1”,所以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师傅做的工作量+徒弟做的工作量=1.“徒弟先做1天”也就是说徒弟比师傅多做了1天,故可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了(x+1)天,列方程可解答.解:设师傅做了x天,则徒弟做了(x+1)天,由题意可得x+(x+1)=1,解得x=2,∴师傅完成的工作量为x=,徒弟完成的工作量为(x+1)=,∴他们两人完成的工作量相同,因此每人各得225元.答:师傅二人每人应该分配225元.学习笔记:变形公式:1.工作时间=.2.工作效率=.3.速度=.4.时间=.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工程问题与行程问题的应用,同时熟悉顺(逆)流或顺(逆)风运动的问题:V顺=V静+V流;V逆=V静-V流;(V顺指某物在顺水中的速度,V静指某物在静水中的速度,V流指水流的速度,V逆指某物在逆水中的速度.)【自主探究】1.相遇问题中:快行距离+慢行距离=总距离.2.追及问题中:快行距离-慢行距离=总距离.【合作探究】例2:小张和父亲预定搭乘家门口的公共汽车赶往火车站,去家乡看望爷爷.在行驶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后,估计继续乘公共汽车将会在火车开车后半小时到达火车站.随即下车改乘出租车,车速提高了一倍,结果赶在火车开车前15min到达火车站.已知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是40km/h,问小张家到火车站有多远?解:方法一:设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xkm,由题意,得-(+)=,解得x=90(经检验,符合题意).答: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90km.方法二:设实际上乘公共汽车行驶了xkm,则从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3xkm,乘出租车行驶了2xkm,由题意,得-=,解得x=30,所以3x=90.答:小张家到火车站的路程是90km.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工程问题知识模块二行程问题检测反馈达成目标【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