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10课,主要讲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统一六国的意义。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朝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秦始皇像和李白《古风(三)》问:诗中的秦王指谁?“扫六合”是歌颂他哪方面功绩?导入新课,然后再次熟悉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复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为秦灭六国作铺垫,也为秦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作用作铺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运用图示演示,便抽象概念直观化,利于学生记忆又可加深理解皇权是权力的中心。讲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逐一讲述,学生边看边思师生互动,理解各项措施及其意义。最后用诗歌的形式小结本课的内容,8道选择题巩固本课知识,活动与探究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贯穿本课的核心是“统一”。因此秦的统一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重点。2、难点: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电视剧《秦始皇》的片头曲视频,然后投影出示李白《古风(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和秦始皇画像,问诗中的“秦王”指谁?诗句中歌颂他哪方面的功绩?(二)新授1、秦统一六国回顾战国七雄,出示战国七雄的地图,简述七雄兼并战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商鞅变法,加之秦王赢政的善于用人,采用正确的战术,所以强大的秦先后灭掉其它六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定都咸阳,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师结合幻灯片讲述秦先后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过程,学生讨论: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用图示解析,秦朝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图可以看出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也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态,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教师讲述统一后,国内因货币、度量衡不统一带来的不便,然后利用多媒体讲述秦朝经济措施。最后算一算:将姚明的身高、体重与秦将军的相比,谁高谁重?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③文化上——统一文字利用多媒体出示六国对“马”和“安”不同写法,以及秦统一后用小篆书写的幻灯片,通过讲述,让学生认识到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④思想上——焚书坑儒利用多媒体播放《焚书坑儒》视频资料,然后用“你评我说”活动,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最后得出秦始皇为了钳制思想实行焚书坑儒手段是极其野蛮、粗暴的,对他的这种做法应予以批判,后果也极大地摧残了文化。⑤军事上——北筑长城出示北方匈奴不断进扰的地图,讲解秦为了抵御匈奴命大将蒙恬反击,夺取河套地区,把内地民众移到那里,然后又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蜿蜒万余里的长城,出示秦长城的地图,强调长城的起止点和长度。⑥边疆和民族关系上——兴修灵渠简述秦始皇还派兵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出示灵渠的地图,让学生了解它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当时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概括小结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3、秦朝的疆域利用多媒体出示秦的疆域图,学生读图,了解秦朝疆域四至,教师板书秦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