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课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课程标准〗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康乾盛世、明清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通过阅读课文插图、地图和文字材料,培养分析问题能力;通过同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对比,培养对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过程与方法从众多的材料中提炼信息,并把它们分类加工(按需选择)、“为我所用”,培养分析材料的能力;采用教师指导下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西方的挑战与清朝中衰”的学习,明白固步自封、愚昧无知不可行,停滞在原有的成绩上不会进步,反而会落后,培养忧患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盛世与危机的对比,培养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设问质疑、讨论分析问题。难点本课出现的许多专用的高难度概念,对初一的学生来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教学准备〗教材分析本课为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结束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史的灿烂辉煌就要过去,屈辱艰辛的近代史即将来临。本课用了“明清经济发展”“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和“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三目来突出“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的种种表现。学情分析学生已对明清的历史有了初步认识,通过本课,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史末期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初一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本课是以经济史为主的一节课,枯燥的说教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要开展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教法与学法)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法与学法是:1.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采取“三步走”策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2.“明清经济发展”一目中,教师提供给学生“学习材料”和“分析提示”,力求培养学生获取材料、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和进行电脑文字编辑的操作能力。3.“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的学习中,提倡学生利用教材插图和文字,通过编写、表演历史剧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表达力。4.“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5.本节课的教学中,涉及了多个历史名词、术语,教师可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6.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发掘思想感情教育的内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前准备教师查阅资料,制作有关的电脑课件。学生预习课文,编排课本剧。〖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出示投影:康熙、乾隆的朝服像)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两位皇帝的朝服像。大家猜一下,这两位皇帝是哪个朝代的?分别是谁?生答:略。师:不错。确实是康熙和乾隆二帝。大家之所以对他们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他们的丰功伟绩成就了康乾盛世的伟大局面。从明中后期到康乾盛世这是中华帝国的最后一个繁荣时期,之后的中国历史便陡然逆转,中国古代农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没落,陷入了落后挨打的危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24课,去感受一下“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出示投影:课题)讲授新课师: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三个子目,告诉我“盛世”与“危机”的表现是什么?(教师出示投影或书写板书,让学生说出盛世、危机的表现,对课文有个总体了解)一、明清经济的发展(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师指板书说出“近代前夜的盛世”指的就是明清经济的发展。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课文第一子目和老师发给的学习材料(参见附录二),依据大屏幕上的提示,将所获取的材料加工分类,说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投影出示分析提示:明清经济繁荣的种种表现,如农业、手工业、商业、人口等方面)这里建议在同学们加工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选一名学生通过操作电脑,编辑概括出明清经济的表现。师问:我们大致了解了明清经济发展,谁能试试看,总结出这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生答:说出繁荣、发达等词汇。教师总结:1700―18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法国的启蒙学者伏尔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