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常识,掌握基本字词。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4.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快乐。【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难点】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落实基础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字,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这些作品全收录在《鲁迅全集》2、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集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拾起,用以比喻对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往事的回忆,文章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文教界五十人名单,由于难以同反动当局进行公开的斗争,鲁迅应厦门大学的聘请被迫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假,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3、“三味书屋”名字的意义:“三味书屋”中的“三味”的意思是“读书味如稻粮,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大意是:读四书五经如五谷杂粮,是根本;读史书味如丰盛菜肴;读诸子百家书,则味如鱼酱肉酱,好比烹调中的作料一样。4、给下列生字注音。学法指导:结合注释,利用字典完成。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油蛉(líng)斑蝥(máo)鉴赏(jiàn)觅食(mì)倘若(tǎng)啄食(zhuó)收敛(liǎn)竹筛(shāi)书塾(shú)秕谷(bǐ)宿儒(sùrǔ)蝉蜕(tuì)戒尺(jiè)盔甲(kuī)淋漓(línlì)倜傥(tìtǎng)锡箔(bó)和蔼(ǎi)恭敬(gōng)云霄(xiāo)攒成(cuán)跪(guì)拗(ǎo)人迹罕至(hǎn)人声鼎沸(dǐng)【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导学设计第1课时【导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有关常识,掌握基本字词。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3、指导学生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4.让学生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快乐。【导学重点】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体会作者情感。【导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百草园”部分,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导学过程】【导学一】初读课文,落实基础(10分钟1、导入:(幻灯片展示荡秋千、放风筝、老鹰抓小鸡、铁臂阿童木等类似于漫画的色彩鲜明的图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记忆,鲁迅先生也有自己的童年记忆,并在45岁的时候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成了一篇文章,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揭示课标:指名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3、学生自学知识链接,了解作者。3、学生自读课文,圈划生字词,落实《导学案》上的字词的注音。4、检测字词的落实情况,教师可以指名徒弟板演注音。【导学二】再读课文,理清结构(8分钟)1、过渡:掌握了本文的基础知识,便于我们进一步学习,下面,我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边读课文边思考。3、指导学生用概括准确的语句概括内容。4、展示:教师提名学生回答,师生点评归纳。5、教师可在学生回答每段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说说过渡段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导学三】细读课文,把握内容(17分钟)些信息?学法指导:找出地点变换的词语以及过渡的句子。明确:表明了记叙的是作者的一段经历(从……到……),点明了写作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先写了百草园,再写了三味书屋。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据此分段并概括层意。学法指导:找出文章地点转换的关键句子。明确:第一部分(1—9段):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第二部分(10段—结束):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