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1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记住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成果、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了解电力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初步认识人类迈进电气时代的原因。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将科技成就制成图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科技革命的发展领域及方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对一系列科学家、发明家贡献的介绍,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学情分析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有阅读文字、图表等史料的能力,但是仍以感性认识为主,在运用已知的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时还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3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法、启示法。4重点难点重点:科技成就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5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复习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过度)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发生英国,一系列机重要的发明创造,把人类带入到工业文明的新时代。在大机器生产的推动下,19世纪末,科学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技术、新发明、新理论层出不穷,工业革命再次跃上一个新台阶,人类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又有哪些重要的发明创造呢?这些发明创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学了这节课你就会明白。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一)电力的开发及广泛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阅读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以下问题:1、电力是怎样被开发出来的?2、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有哪些优点?3、电力被开发后是如何得到广泛应用的?4、电力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学生看书时回答教师巡视,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大约3分钟后,师生共同探究,并逐步展示如下线索)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电力开发的前提)――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电力开发的标志)――系列电器产品的问世(电力广泛应用的表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电力开发的影响)(重点探究3和4问,并得出如下结论)电力是一种优良低廉的新能源,比蒸汽动力更加强劲,更环保,因而被开发后在生产生活中迅速得到广泛应用,使电动机逐步取代蒸汽机这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还促进了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化学工业、钢铁工业,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的面貌。由此,人类从蒸汽机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教师过渡)电力的开发和广泛使用,为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条件。我们接着看第二个问题。(二)近代电讯技术的兴起(教师概述)如何借助电能传递信息,缩短人们交往的距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生活,人们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苏格兰麦克斯韦把法拉第的观念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并预言了电磁波(即无线电)的存在和传播速度。1888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终于在实验中发现了电磁波,为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奠定了基础。(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一下问题)1、近代通讯技术主要包括哪两大方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勾画出技术名称、发明者及国籍)2、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并自然联系现实,让学生充分认识近代通讯技术兴起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影响)(中外联系)大家还记得中国近代通讯技术的兴起情况吗?(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19世纪70年代出现在香港到上海之间,1877年在上海租界内首先使用了电话)(教师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关键成就是内燃机的创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