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等词语;2、整体感知文意,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养成正确的语感;3、激活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4、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文意,品评含意丰富的语句,激活生活体验,感悟思想内涵和情感蕴含。学习难点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2、认真完成预习自测,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记出来,并填写到后面“课后反思“处。3、利用15分钟高效完成。教材助读关于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生,山西定襄县人,蒙古族。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已出版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牛汉在"文革"期间,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全文承载着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的第一本书”这一主线,贯穿全文,把关于亲情与友情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令作者终生受用,更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预习自测酷()似掺()脊()背枉()读马鬃()搀和()调教()幽默:凄惨:奥秘:翻来覆去:掺和:温厚:知书识礼:酷似: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课内探究学始于疑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质疑探究1、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2)作者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叙写了哪些事、哪些人?(3)"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小学一年级国语课本,它还有什么其它含义?(4)"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是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有怎样的理解?(5)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2、课文内容分析。(1)作者在“我的第一本书”中读出了生活的“苦”与“乐”,找出“书”中的苦与乐。(2)你觉得“父亲”是怎样的父亲?“我”是怎样的孩子?你是通过什么看出来的?(3)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3、品味语言(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2)“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4、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情感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主题归纳: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求学生活的回忆,然而读过本文,深深打动我们的却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是与书有关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意,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遥远的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写作特色:1、结构严谨,作者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2、前呼后应,铭记之情。幽默情趣,忍俊不禁。当堂检测阅读下文,完成1~4题。父亲挑书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个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③我很清楚父亲此刻的心情。中学时我因母亲病逝,被迫从滇东北转到滇东南就读。6年多来,父亲都是形单影只地过着独身生活,一大把年纪了,仍起早贪黑地劳作,其苦不言而喻。今年大学毕业,在众亲友的劝说下,我最终放弃了在昆明一报社工作的机会,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这一决定出...